以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 江苏打造全学段“AI+教育”新生态

5月9日,省教育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下称《方案》)。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井喷式”发展,江苏将打造覆盖全学段的“AI+教育”新生态,力争到2027年形成国内一流、具有江苏特色的实践模式。 针对不同教育阶段,《方案》制定差异化赋能路径。其中,基础教育重点任务是全面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并针对农村学校和特殊教育实施“AI教育普惠计划”;职业教育方面,《方案》支持高校聚焦江苏“1650”产业体系,校企共建一批人工智能领域高水平实践基地、产业学院和产教融合共同体,积极开发培养“岗位能力+人工智能能力”的模块化课程,推进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等教育领域,《方案》要求加强“人工智能+”学科专业体系建设,打造若干国内一流的人工智能领域优势学科和品牌专业集群,推进本研贯通培养和“人工智能+其他专业”的双学士学位培养项目,大力培养人工智能创新型、技术型人才。 “人工智能让大规模个性化学习、精准化教学成为可能,更倒逼育人理念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为先’。”省教育厅副厅长杨树兵表示,《方案》致力于推动各级各类教育课程、教材、教学体系智能化升级,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全学段、全要素、全过程,全方位助学、助教、助研、助管、助国际交流,打造江苏“AI+教育”改革赋能新生态。下一步,省教育厅将持续加大行动实施力度,建设一批省级人工智能实验区和实验校,在高校遴选一批人工智能助教、助学、助管、助评案例,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在各领域各学段的融合应用。

教育
资讯新闻
文章来源· 新华日报
7天前

从“羊毛衫加工”到“巾帼新农人”

金山网讯 在丹阳市吕城镇,有这样一位女性,她怀揣着对农业的深厚情怀,在泥土中深耕细作,用汗水与智慧浇灌出希望之花,她就是镇江市劳动模范、丹阳市吕城镇姜爱芬家庭农场负责人姜爱芬。 姜爱芬原本从事羊毛衫加工生意,随着外贸形势低迷,她敏锐察觉到农村“谁来种田、怎么种田”的现实问题,决心转型投身农业。2013年,在中央一号文件的指引下,丹阳市吕城镇姜爱芬家庭农场正式成立,成为丹阳市首个家庭农场。 创业初期,姜爱芬面临着诸多挑战。她变卖家中羊毛衫生产加工机器,筹集资金用于农场建设。几年间,姜爱芬家庭农场总投资额达300余万元,流转土地规模约800多亩,分布于吕城镇五个行政村。姜爱芬引进高效插秧机、中型拖拉机、高效植保机等先进农机设备,并自筹资金先后投入50多万元进行土地平整,将小田变大田,提升了耕地质量,使姜爱芬家庭农场成为吕城镇优质食味水稻和小麦等粮食的示范片。如今,农场粮食品质全部达到无公害以上标准,年生产粮食800余吨,小麦亩产达400公斤,水稻烘干后亩产达600公斤。 姜爱芬深知,要让农场持续发展,必须探索创新经营模式。她率先尝试“土地入股”模式,于2013年底成立仟惠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土地租金保底+赢利分红”的利益分配机制。这一首创模式吸引了当地农户争相加入,首批入股土地经营面积达70多亩,目前已有260户农户入股,实现了农业规模化生产与集约化经营,为农业生产和农民利益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农业种植机械化方面,姜爱芬凭借在工业领域的经验,投资200多万元添置农机具及粮食烘干设备,引领当地万余亩稻麦种植向全程机械化、优质高产“吨粮田”建设标准化生产转变,有效改善了当地农业生态环境,带动300余户农户共同致富。 为拓展农产品市场,2015年年底,姜爱芬开启首家“姜爱芬无公害优质大米”直营店,这是镇江市从事粮食种植的家庭农场中第一个自产自销稻米的农产品直营店。同时,她以自己的肖像和名字注册商标,提升农产品知名度,成为镇江市首个以肖像和名字注册农产品的粮食种植户,目前,该直营店各类大米每月稳定销量达1万公斤左右。 姜爱芬还注重科技推广与应用,积极申报镇江市“镇有一手”“田妈妈”田间课堂,累计开设公益性讲座20余场,面向农户、机关青年、中小学生传授田间管理、粮食种植等知识,分享创业经验,培养孩子热爱劳动和珍惜粮食的品质,激励青年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从半路出家的种田新人到丹阳市有名的女农场主,姜爱芬用实际行动书写了“巾帼新农人”的华章。近年来,她怀揣“巾帼新农人”情怀,扎根农村,带领农民种田致富,为丹阳市家庭农场发展探索出新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丹阳新实践贡献巾帼力量,在田野间绽放出耀眼的光芒。(记者 佘记其 通讯员 姜锁平)  责任编辑:张宁

传统行业
资讯新闻
文章来源· 金山网
2025-05-09

丹阳眼镜大显身手正当时

金山网讯 日前,市委书记马明龙发表署名文章《丹阳有“镜”界》,讲述了丹阳历经五十余载,成为“世界眼镜之都”背后的“至诚至精、创新图强”。文章一经推出即成“爆款”,引发各界共鸣。 “马明龙书记的深情推介彰显了丹阳眼镜产业非凡的魅力,近悦远来的优良生态让客商们纷至沓来,让丹阳眼镜的‘朋友圈’越来越大。这一切离不开丹阳全力打造‘丹舒心’服务品牌,做优区域营商环境软支撑的巨大贡献。”丹阳市经济发展局相关负责人陈军表示,为进一步帮助眼镜产业快速发展,丹阳连续多年出台品牌服务方案。着力提升眼镜企业、个体工商户开办便利度,实现“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举办眼镜行业专场招聘活动,全面支持企业稳岗就业,为眼视光学专业紧缺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同时,全力引导各金融机构为眼镜行业提供低息、长期贷款服务和金融产品支持,支持相关企业产品出海、外贸跨境电商等高质量发展。“2025年,丹阳市经发局将持续开展‘惠企丹当’眼镜行业商会和眼镜产业重点规上企业大走访活动,帮助广大眼镜企业稳预期、添动能,破解经营主体的各类急难愁盼问题,助力企业发展行稳致远,进一步擦亮金字招牌。” 丹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丹阳有“镜”界》写道“丹阳眼镜每一次创新,都是在对焦时代的景深”,这既是对丹阳眼镜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开展一项项革新的生动阐述,也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殷切期望。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将紧扣“两个强市”的战略要求,进一步促进眼镜产业链激活力、提优势、强动能。一是质量强市方面,对眼镜产业中的龙头优势企业进行质量提升重点培育,力争在眼镜产业的省级质量荣誉方面再获新突破;加强小微企业质量提升行动,通过“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质量专家企业行”等方式,激发企业提质增效的内生动力。二是知识产权强市方面,利用好国家级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规范化建设试点,加大眼镜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让创新的种子在优质的土壤里不断萌芽;通过“丹阳眼镜”省级知识产权区域品牌项目,带动丹阳眼镜创新水平整体提升,让活力新芽绽放出累累硕果。 丹阳市眼镜商会秘书长袁红锦表示,丹阳市眼镜商会定以“全产业链升级”为核心,聚焦技术突破与标准制定、数字化转型与绿色升级、品牌塑造与生态融合,将政策红利转化为产业动能,助力丹阳从“全球最大镜片生产基地”迈向“世界眼镜创新策源地”。 “文章中‘丹阳人研究镜片,是为了让更多人不依赖眼镜’,这句话说出了我们的心声!”丹阳市眼视光研究学会秘书长朱建强表示,近年来,丹阳企业依托政策红利,将传统镜片从“矫正工具”升级为“视力干预系统”。要实现“让更多人不依赖眼镜”的愿景,还需要在技术破壁和价值链提升方面下功夫。“丹阳眼镜大显身手正当时,希望丹阳生产的每一副眼镜,都是在为大众视力健康保驾护航!” “历经50余年的发展演化,丹阳眼镜已然实现了从生产型集群到创新型集群,再到产业创新集群的迭代和蜕变,凸显新发展格局下产业空间布局更优、产业配套系统更全、产业创新氛围更浓的典型产业集群特征。”江苏大学财经学院院长、江苏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胡绪华认为,未来丹阳眼镜集群发展将呈现三大趋势。第一,顺应数字时代发展需求,形成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产业公地,发挥市场先行优势,力促眼镜产业向智能穿戴设备渗透,服务元宇宙产业发展。第二,面向新质生产力发展任务要求,形成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创新高地,发挥区位优势,加强高校、研发机构、专业创新平台合作,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机制,服务转化眼镜产业。第三,立足经济发展中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性诉求,形成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安全阵地,发挥集群的产业组织优势,将眼镜产业深度嵌入地方经济系统,在全球市场竞争中铸就搬不走、拆不散、打不败的产业竞争力。(记者 曹源)  责任编辑:张宁

电子商务
资讯新闻
文章来源· 金山网
2025-05-09

镇江市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建设

金山网讯 5月7日下午,市委副书记、市委统战部部长陈可可赴扬中市现场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建设,强调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聚焦重点关键、狠抓实施推进,努力在全省片区建设工作中走在前、做示范。 陈可可强调,抓好片区建设是当前“三农”工作的一项重点任务,要坚持串点成线、连线成片,聚焦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和长效管护能力,切实彰显长江洲岛、江南水乡的独特魅力。要进一步做好“水”的文章,认真落实长江大保护和“十年禁渔”要求,加快推进生态河道建设,确保水流通畅、水清岸洁、生态良好、管护到位。要聚焦特色优势发展乡村产业,积极发展农文旅融合新业态,带动村集体增收和农民致富。要深化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做好江岛文化保护传承,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持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陈可可还现场察看了鄂家港、虹桥支港等河道建设管护情况,以及三栏路双新段、友好村环境整治情况。(记者 周迎)  责任编辑:张宁

其他
资讯新闻
文章来源· 金山网
2025-05-09

引领眼镜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春天

金山网讯 市委书记马明龙署名文章《丹阳有“镜”界》发表后,社会反响强烈,切实增强广大企业发展信心。连日来,记者走访丹阳眼镜龙头企业、中小企业代表以及眼镜行业从业者,记录他们对政策的期待,为眼镜产业行业发展献智献策,引领丹阳眼镜产业阔步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春天。 出台配套政策,助力丹阳迈向“世界眼镜创新策源地” “丹阳市眼镜商会呼吁政府以马书记文章为纲领,围绕技术突破、品牌出海、生态融合三大核心,出台配套政策,助力丹阳迈向‘世界眼镜创新策源地’。”就如何推进丹阳眼镜产业行业的发展,丹阳眼镜商会秘书长袁红锦表示,丹阳眼镜产业正处于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的关键阶段,亟需政策精准赋能,如扩大并加强对高端技术人才引进力度、国产替代项目研发费用、智能化改造项目补贴政策等;还有支持龙头企业打造国际品牌(如明月镜片)、孵化细分领域“隐形冠军”(如江苏全真光学的变色镜片)、品牌国际化认证、出境参展、布局海外仓政策等。 “公司将认真学习、领会马书记文章精神,以人民眼健康为中心,用匠心打磨镜片品质,筑牢企业研发平台,大力引进、建设科技人才队伍,持续贯彻‘镜片+仪器’双引擎驱动及‘品牌+科技’两翼齐飞的发展战略,争取早日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视光企业。”丹阳龙头眼镜企业汇鼎光学综合管理部经理、科协秘书长严欢欢表示,“汇鼎光学期望政府在高端人才引进、重大品牌活动推广、具有影响力的国内眼视光发展大会举办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从三方面入手,提高丹阳眼镜核心竞争力 “马书记的文章给了我们创新创业的信心和力量!”国家一级验光师、丹阳视光学研究所所长赵龙生感受深刻。“眼镜戴起来不仅是要看得清楚,还要能够正确矫正视力和视功能状态,保持清楚、舒适,用眼持久。”提及对政策的期待,赵龙生说,丹阳眼镜市场需要从行业规范、员工培训、市场管理三个方面入手,以此提高核心竞争力。 在行业规范层面,赵龙生指出,要提高眼镜行业验光配镜的专业要求、营业规范技术要求以及配镜的技术质量要求,尤其要做好眼前节的检查。当消费者到店配镜时,应有效推广配镜的专业知识和程序,涵盖配镜的选材、导购等环节,以此规范配镜流程,确保配镜过程科学合理。 员工培训亦是关键。赵龙生强调:“加强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性和实操性,这一点,很重要!”他举例称,对每一副加工后的成品眼镜进行反复检查和试戴,可有效避免对患者眼睛造成不良影响,这充分凸显了员工培训对于保障配镜质量的重要性。 市场管理同样不容忽视。赵龙生提出,要坚决杜绝以低价为诱饵引导消费者购买验配及程序不规范的眼镜,加强监管和指导,让消费者在选购眼镜时更加理性、专业。(记者 佘记其)  责任编辑:张宁

电子商务
资讯新闻
文章来源· 金山网
2025-05-09

江苏新增两地入选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

记者8日从省文旅厅获悉,在文旅部、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公布的第二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名单中,南京市江宁区、泰州兴化市上榜,此前,南通市海门区、宿迁市宿城区入选首批名单,至此,江苏4地入选。 南京市江宁区美丽乡村覆盖全域,乡村旅游业态丰富,“春日限定·花漾江宁”精品游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黄龙岘茶文化村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江宁区盘活189处闲置农房和宅基地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整合成立10亿元乡村振兴投资引导基金,每年开展文化赋能乡村特色活动1000余场次。通过“文化+体育+康养+生态”等融合发展,当地带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75万元、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600万元。 兴化市以“一村一品、一镇一特”为抓手,赓续里下河水乡文化基因,通过景观小品、墙体彩绘、特色标识系统,打造“移步换景”的田园美学空间。在乡村学校中,全面融入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多门类艺术教育,同时开发兴化乡土教材,组织“非遗传承进课堂”,形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美育课程体系。当地以垛田为核心,打造“春看菜花、夏观荷花、秋赏菊花、冬品芦花”的四季文旅IP,将传统农耕场景转化为沉浸式文化体验,带动民宿、农家乐、农副产品加工集群发展。

其他
资讯新闻
文章来源· 新华日报
2025-05-09

金融“活水”浇灌扬中智慧养猪新范式

金山网讯 日前,在扬中市油坊镇豚岛畜牧养殖基地的监控室里,负责人王德生正通过智能大屏实时查看猪舍情况。“这批苏淮猪可是我们的‘金疙瘩’,有了邮储银行扬中市支行的资金支持,我们终于建成了最先进的智能化猪场。”王德生指着屏幕上的数据说。 智慧农场的蜕变路 王德生一开始就打算走规模化、智能化养殖路线。“以前养猪全凭经验,现在不一样了。”他指着监控下的养殖设备说,“这套丹麦进口的自动饲喂系统,能精准控制每头猪的进食量;空气过滤系统让猪舍PM2.5浓度比外面还低;粪污处理后直接变成有机肥,一年能省下几十万元治污费用。” 据了解,豚岛畜牧养殖基地占地100亩,建有定位栏、公猪栏、产房、保育栏、育肥栏等10栋智能化、规模化猪舍,基地投产后年出栏量可达万头。基地采用丹麦进口的自动饲养设备、高效空气过滤系统及粪污资源化处理系统,是镇江市猪舍规格最高、养殖规模较大、机械化智能化程度较高的养猪场。王德生算了一笔账:智能化改造后,人工成本降低40%,饲料利用率提高15%,出栏时间缩短10天,综合效益提升30%以上。 手机一点贷款就到 谈到资金难题,王德生深有感触:“智能化设备投入大,一套进口系统就要几百万元。多亏邮储银行的700万元贷款,手机银行申请,随借随还,还能无还本续贷,真是解了燃眉之急。” 无资金或少资金一直是智能化养殖项目发展的困扰之一。邮储银行扬中市支行成功为“豚岛养殖”项目发放贷款700万元,该产品直击企业融资痛点,有项目就能贷,可通过手机银行、企业网银快速申请,循环使用,随借随还,有效解决企业融资难题。 邮储银行扬中市支行行长祖剑介绍:“我们创新推出‘项目贷’产品,只要项目可行,最快3个工作日就能放款。同时配套企业网银、供应链金融等综合服务,让企业‘轻装上阵’。” 在推动金融资源向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倾斜方面,邮储银行镇江市支行把服务“三农”摆在首要位置,加速推进“三农”金融数字化、集约化、场景化转型,延伸支农触角,有效打通服务乡村振兴“最后一公里”。2024年,涉农贷款、普惠型涉农贷款增速35.49%、12.45%。 科技赋能传统养殖 一个月前,300头江苏地方保护品种苏淮猪正式入驻基地。王德生特别自豪的是与江苏省农科院的合作:“我们建立了从基因选育到疫病防控的全链条技术体系,每头苏淮猪都有‘电子档案’,肉质力争达到高标准。” “在扬中这个河豚之乡,我们有信心把苏淮猪,也就是陆地上的‘豚’,打造成扬中的另一张名片。”站在现代化的猪舍前,王德生信心满满:“我们计划打造集养殖、加工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体。有了邮储银行的持续支持,我们有信心把‘豚岛’品牌做成全省知名农产品品牌!”在金融“活水”的灌溉下,越来越多的“新农人”正用科技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记者 俞佳融)  责任编辑:张宁

金融
资讯新闻
文章来源· 金山网
2025-05-08

读懂丹阳“镜”界背后的产业进阶

镜史钩沉,镜技革新,镜鉴未来。日前,市委书记马明龙的署名文章《丹阳有“镜”界》,让丹阳眼镜再度火爆出圈,成为大家关注和热议的焦点。齐梁故里的产业名片,跌宕数十年的发展历程,承载着丹阳的人文禀赋和城市精神,在这篇文章中呼之欲出、发人深省。以“镜”为镜,就产业论产业,透过文章我们尤要读懂丹阳“镜”界背后的产业进阶。 产业的诞生、成长、扩张、进化,从来就有规律可循。任何产业的发展,本质上都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载则覆。纵观丹阳眼镜50多年拼搏创业、铢积寸累的发展史,爬坡过坎是一贯身姿,不断进阶是本质历程。读懂丹阳“镜”界背后的产业进阶,就是要更好把握产业培育和经济发展的根本规律,为产业强市提供更多镜鉴、开创更大疆界。 要不嫌拾级而上前的起点之低。从最初手磨老花镜、近视镜做起,到如今形成集设计、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条,丹阳眼镜“起点”低至村办企业起家,“成就”却高到创下众多“全球最大”“世界第一”。读懂丹阳“镜”界,就是要懂得最有生命力的产业,都是从市场沃野中破土而出。要不嫌其“土”,传统产业焕新,照样形成新质生产力;要不嫌其“小”,细分市场做成单打冠军,小巨人也有大能量。产业进阶必须踏实,低阶方能迈上高阶,丹阳眼镜的“至诚至精”,演绎的也是对实体经济的专注坚守,诠释了产业发展的“长期主义”。 要不惧爬坡进阶中的跨越之难。拼搏奋进50余载,丹阳眼镜不断爬坡过坎,不断闯关突围。国外镜架涌入国内时,丹阳眼镜难以抗衡,大批企业倒闭;树脂镜片兴起之初,原料技术掌握在日韩企业手中,丹阳眼镜备受掣肘,经营举步维艰。跨越这些坡坡坎坎,丹阳眼镜凭借的只有攻坚克难的劲头。读懂丹阳“镜”界,就是要认清产业发展之路必然布满“拦路虎”和“绊脚石”。无论技术封锁“卡脖子”,还是关税壁垒贸易战,只要有迎难而上的信心勇气,就没有迈不过的坎、闯不过的关。而爬坡过坎之日,就是产业进阶之时。 要不离登梯攀高时的创新之要。一路走来建成全球最大的镜片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眼镜产品集散地,丹阳眼镜的做强做大,始终把创新作为“第一引擎”。通过创新驱动引领,丹阳眼镜把延续近200年的25度分阶验光配镜标准,改进为5度阶差的精准验配;把多点离焦、变色渐进等功能落实到更多镜片,保护大众视力健康;把传统的眼镜产品,向AI穿戴设备、AR/VR等无限开拓延伸。读懂丹阳“镜”界,就是要理解产业的转型升级、迭代跃迁,皆是技术创新融合产业创新的结果。产业进阶创新为要,对创新之要的不偏不离,能清晰刻画出产业向新攀高的发展路径。 “至诚至精、创新图强”,丹阳眼镜折射的产业“境”界和城市精神,理应映照全市更多产业的发展。让我们从丹阳眼镜的明亮“视界”中,汲取无限光芒、凝聚智慧力量,把创新引领产业强市加快变成可观可感的现实。(梁和峰)  责任编辑:张宁

电子商务
资讯新闻
文章来源· 金山网
2025-05-08

“渔光互补”绘就生态富民新图景

金山网讯 阳光洒落之处,一排排太阳能光伏电池板整齐地组成方阵,矗立在鱼塘之上,将源源不断的光能转化为绿色电能……在丹阳市导墅镇和皇塘镇的4142亩鱼塘水域,“渔光一体”形成的“池上图”,已融入绿色低碳发展,绘就鲜活的生态图景。 推进能源结构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环节之一。“渔光互补”作为一项成熟的光伏应用体系,已成为助力绿色低碳发展的途径。近日,苏南地区规模最大的渔光互补发电项目——丹阳市三峡27万千瓦渔光互补发电项目成功并入电网。 这个融合清洁能源与生态养殖的创新项目,由三峡集团投资,在15个行政村的水域间架起绿色发展的桥梁。光伏板将炙热阳光转化为电能的同时,为鱼虾蟹撑起了“遮阳伞”。三峡集团江苏分公司项目负责人付雷介绍:“光伏面板可有效遮挡光照,降低水面温度2℃至3℃,为鱼虾蟹等水产养殖提供良好的屏蔽效果,预计年养殖效益可提升15%。” “水上发电、水下养鱼”的模式,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水产养殖业生产方式,而且立体生产设计真正实现了“鱼、电、环保”多重受益。以三峡27万千瓦渔光互补发电项目为例,投运后预计每年发电量约3.08亿千瓦时,可满足15.4万户家庭全年的用电需求;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约27.14万吨、节约标准煤超9.56万吨。 测算数据表明,90%以上的二氧化碳来源于能源的使用和排放,因此,“十四五”期间,我市把发展清洁低碳能源作为调整能源结构的主攻方向,今年将基本形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供应体系。截至2025年3月底,全市可再生能源总装机容量达390万千瓦,其中光伏装机容量达308万千瓦,装机容量较上一年同期增长68.3%。 在此过程中,我市积极推进实施了一批“渔光互补”项目,在助力低碳发展的同时,这些项目有效带动了当地高效农业基地建设,帮助村民增收。 今年4月初启动的江苏华电镇江丹徒辛丰镇渔光互补项目,正全力推进建设。项目总占地480亩,分为4大区域,其中,位于辛丰镇下方村的光伏发电区域占地约110亩,总投资约1.5亿元,预计建设周期为8个月。据介绍,项目运营方已与下方村村委会达成合作,项目并网发电后将以支付土地租金的方式,为村集体带来经济收入,助力村民增收。 同在辛丰镇的龙山村已深耕“渔光互补”产业多年,相继建成了面积超过800亩的光伏发电项目,运营企业每年稳定向村集体支付土地租金,当地村民切实享受到“渔光互补”带来的红利。目前,龙山村还有一个总投资超过2.8亿元的光伏项目正在筹备中,建成后将进一步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 “将渔业养殖与光伏发电相融合,通过在鱼塘上方搭建光伏板阵列,实现了水面的高效利用,还能在光伏板下方的水域进行鱼虾等水产养殖,形成了‘上可发电、下可养鱼’的发电方式。”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认为,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不仅符合国家“双碳”目标,还能保护生态环境、增加村民和村集体收入,有效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记者 朱婕 通讯员 夏甜静)  责任编辑:李贝

先进制造
资讯新闻
文章来源· 金山网
2025-05-08

丹阳五微米间铺就国产新材料发展之路

凌晨三点多,突然响起的手机铃声打破了黑夜的寂静。江苏恒神股份有限公司碳纤维工艺技术经理徐盼盼接起电话,得知生产线上的设备突发加热器跳停。她没有丝毫犹豫,立即起身赶到公司,快速应急调整工艺温度。近2个小时的处置后,天已经蒙蒙亮。而这样随叫随到的状态,早已成为徐盼盼的日常。 2017年,刚从北京化工大学硕士毕业的徐盼盼来到江苏恒神股份有限公司,凭借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从工艺工程师逐渐成长为专业的碳纤维技术人员。镇江市劳动模范、镇江市最美产业工人、镇江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江苏省十佳文明职工、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有着诸多荣誉的徐盼盼始终不曾停下前进的步伐。她的研发成果为我国在这一领域的自主可控供应、国家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线坚守担使命,微丝背后显担当 “我们在做新一代T1100级碳纤维,其强度和模量进一步实现了国产碳纤维性能的提升。”采访时,徐盼盼正带领团队,对新一代T1100级碳纤维进行产业化验证。而由她带队研发的高强高模高韧第三代高性能碳纤维HM50E已经量产并运用于航空航天领域,该产品进一步完善了国产碳纤维产品体系。 每天早上,徐盼盼都会第一时间前往生产车间巡检,查看运行报表,迅速处理异常环节,确保研发和生产稳定进行。8年来,她始终坚守一线,严谨把控每一个环节。她带领团队在碳纤维领域不断深耕,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先后完成了多款国外对我国严格封锁的高性能碳纤维的研制工作,将青春熔铸于碳纤维研发的星辰大海。 匠心追求铸精品,品质苛求显责任 一根头发的直径通常在60至100微米之间,而碳纤维的丝径只有5微米。在如此微小的尺度里,徐盼盼却丝毫不敢懈怠。 “碳纤维的生产状态决定了它的质量。12000根丝里,个别单丝的损伤,都可能导致整个碳纤维缠辊、断丝。这不仅关乎产品的理化性能,还影响运行状态。”徐盼盼介绍,碳纤维的工艺技术点超过3000个,需要全流程、精细化调整每一个环节,工期长、工艺繁杂、试验成本非常高,为每一位研发人员带来了巨大的考验。 在一次因设备问题导致纤维性能不达标时,徐盼盼带领团队,连续数日对几十个监测口逐一排查,最终找到问题点并解决。“研发阶段疏忽了的问题,到客户运用端就会被无限放大,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和影响,这是完全不能容忍的。”正是抱有这样的信念,徐盼盼对产品质量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 自主研发显身手,产业报国创辉煌 采访中,徐盼盼表示,目前,国产碳纤维的产品性能已经能比肩国外产品,但研发人员要做的还有很多。如今,碳纤维新产品研发正朝着更高强度、更高模量、更好用的方向发展,这将进一步促进国家重大装备的升级换代。 作为碳纤维工艺技术经理,徐盼盼还带领团队通过一系列技术革新和工艺优化,实现多款碳纤维质量改进和成本节降。2022年至2024年,公司多款产品实现连续三年的合格率提升和成本节降,为推进国产碳纤维低成本化奠定坚实技术基础。 “我们要让碳纤维的产品性能达到‘上天入地’、产品品种‘铺天盖地’,让中国碳纤维在世界‘惊天动地’。”怀揣着这样的梦想,徐盼盼穿梭于高速运转的精密设备和牵引延伸的碳丝间,如同天女绣花般编织着强国梦。

先进制造
资讯新闻
文章来源· 丹阳日报
2025-05-08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