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镇江发布三条“金牌航线” 引导港口高质量发展再提速
金山网讯 6月18日上午,镇江海事局与镇江经开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发布3条服务港口高质量发展的“金牌航线”,同步推出一揽子配套服务举措,推动港口物流体系提质升级,加快构建安全、高效、绿色、智能的现代港口新格局。 本次发布的3条“金牌航线”,分别聚焦铁矿石、农业物资和件杂货运输三大重点方向,旨在更好服务大宗货物高效集疏运,支撑区域重点产业链稳定运行。通过优化航线布局、提升通行效率、强化监管保障,将有力增强镇江港在长江经济带的枢纽功能和辐射能力。 为支持“金牌航线”高效运行,镇江海事局同步推出六项配套服务举措,涵盖靠泊能力提升、通关流程优化、服务机制创新等多个方面。具体包括支持12米吃水大型船舶常态化靠泊、压缩进口岸申请时间、推行“一船一策”个性化护航、设立专用接驳锚地、开通“绿色通道”等,着力打造高效便捷、安全绿色的全链条服务体系。 近年来,我市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区位优势,持续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推动18个码头改扩建项目落地,率先实现12米吃水船舶常态化靠泊,港口承载能力不断提升。2024年,镇江港货物吞吐量跻身全国港口前20位,增速位居全省沿江港口前列,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此次战略合作的达成及“金牌航线”的发布,标志着镇江港口发展步入“航线品牌化、服务精细化、协同机制化”新阶段。双方表示,将以此为契机,聚焦港口能级跃升、智慧绿色转型和多式联运体系建设,合力打造港产城融合发展样板,持续擦亮“2+N”特色产业港的“金字招牌”。(记者 陶立波 通讯员 孙世权) 责任编辑:华筱婷


多措并举,开创发展海洋经济“新航程”
6月8日是第17个世界海洋日和第18个全国海洋宣传日。2024年,我国海洋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万亿元。今年以来,海洋经济呈现向新向好发展态势,一季度海洋生产总值2.5万亿元,同比增长5.7%。海洋产业发展稳中向好,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涌动的蓝色新动能正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这些成绩的取得,不仅是蓝色疆域上的一座醒目里程碑,更是中国经略海洋、走向深蓝的嘹亮号角。回望历史,郑和船队的巨帆曾犁开万顷碧波;放眼今朝,科技之光已穿透幽深海沟。海洋经济总量突破10万亿,这不过是新时代向海图强的起点。以科技为经,以融合为纬,以开放为怀,在蓝色信念的指引下深耕这片深蓝沃土——我们必将不断收获海洋的慷慨馈赠。当此“向海图强”的伟大时代,须以多维并进之智策,将海洋经济锻造成驱动未来的磅礴新引擎。 科技赋能,方能打通深海富矿,铸就蓝色经济新引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海洋的深邃与浩瀚,向人类索取着前所未有的科技支撑。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已多次潜入深邃七千米,如一把钥匙开启了深海矿产与生物资源宝库;自主设计的“海洋石油981”平台在南海巍然挺立,让“深蓝钻探”不再是梦呓;深海勘探技术与装备的持续突破,则如精准“探针”般深入海底地层。这些成就如同灯塔,照亮了海洋经济航程。未来航向更需瞄准海洋卫星遥感、智能海洋装备、大数据驱动的精准养殖等前沿领域,让科技创新成为劈波斩浪的领航明灯。科技赋能,正是我们挖掘深蓝宝藏、打造蓝色经济新引擎的必由之路。 产业融合,方能在深蓝沃土之上,孕育多元增长极。海洋经济绝非单兵突进的孤军,其活力恰在“融合”二字中迸发。在山东、福建等地,“海洋牧场”已蔚然成风,生态养殖与休闲旅游巧妙联姻,让一汪海水流淌出多重价值;沿海大型风电项目如雨后春笋般破浪而出,清洁能源与海洋空间资源携手并进,奏响绿色发展的时代乐章;生物医药企业则孜孜以求探寻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将蓝色基因注入健康产业血脉。这些融合实践,正是“向海图强”在产业层面的生动诠释。我们要进一步打通传统与现代、陆域与海洋的壁垒,促进海洋装备制造、现代航运物流、滨海文旅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一条条贯通海洋的黄金价值链。唯有融合,海洋经济的沃土方能绽放出万紫千红的产业之花。 开放合作,方能共绘和谐蔚蓝,共担海洋命运之责。“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海洋的连通性决定了“向海图强”绝非独善其身的独奏曲。近年来,我国积极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与沿线国家在港口联通、航线优化、海事合作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面对全球共同挑战——如塑料污染、非法捕捞、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的威胁——中国坚定参与国际治理,以行动践行着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宏伟倡议。未来,更需在蓝色经济规则制定、海洋科研协作、跨国生态保护等领域深化国际合作,以开放胸襟拥抱世界,以责任担当守护蔚蓝。和谐蔚蓝的画卷,需要各国共同执笔描绘。 多措并举,开创发展海洋经济“新航程”。潮起东方,其道大光。当“向海图强”的号角响彻云霄,我们经略海洋的宏伟故事里,必将有写下浓墨重彩新篇章。(周雄) 责任编辑:王含


谏壁船闸单闸运行船舶通过量突破2亿吨
金山网讯 截至目前,谏壁船闸二线闸单闸船舶通过量历经21个月正式突破2亿吨,货物通过量1.11亿吨,其中安全通过单船16.8万艘、船队2864拖,实现“施工通航两不误”。 自2023年8月下旬以来,谏壁船闸一线闸施工,二线闸单闸运行。镇江交通港航部门克服通航能力减半带来的不利影响,积极落实各项提能增效举措,统筹推进“边通航边施工”,最大化降低船舶积压风险。 2025年是全面建设“水运江苏”的关键之年,谏壁一线船闸扩容改造工程作为先导和控制性节点工程,正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朝着9月份试运行目标提速迈进。下一步,镇江交通港航部门将持续统筹人材机械配备,集中力量压茬推进,确保按时完成工程建设任务目标。同时,着力做好水上施工通航保障,紧盯6-9月长江主汛期这一关键节点,绷紧安全思想弦,强化责任落实,筑牢水上安全防线。(顾晓冰 记者 单杉) 责任编辑:彭羽佳


省镇江船厂连签国际大单
金山网讯 5月27日,位于镇江高新区的江苏省镇江船厂(集团)有限公司捷报频传。先与新加坡船东Britoil Offshore成功签订8艘45米深水操锚批量海工船订单,又在同日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ADNOC签约1艘全球最大吨位11K载重吨硫磺运输船。在全球竞标中,镇江船厂凭借技术能力、成本效益和效率的综合优势脱颖而出,赢得船东认可,彰显了在国际船舶市场的强大竞争力。 作为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镇江船厂专注于全回转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船舶领域,在特种工程船舶领域创造61项“中国第一”,实现了常规动力、油电混动、纯电动力、单燃料、双燃料以及氢能源的全覆盖,持续在新能源特种工程船舶细分市场保持领先优势。目前企业手持订单达59艘,交船期排至2028年,呈现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 走过74年发展历程的镇江船厂,经历了造船行业的波澜起伏,即使在美国发动贸易战、对我国造船业采取特别打压措施、常规商船新订单量断崖式下跌的环境下,镇江船厂还能手持充足订单,这是坚持走特色、差异、错位发展之路,始终把创新作为发展驱动力的结果。 作为镇江高新区船舶和海工产业链的骨干力量、链主企业,镇江船厂主动扛起服务产业链的责任。一方面,聚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需求,整合船厂在船舶制造、海工装备研发等领域的技术、人才、设备资源,注入共享平台,提供技术咨询、工艺优化、订单协作等精准化协同服务,尽力帮助链上企业解决堵点、难点问题。另一方面,依托“红帆领航·链通高新”先锋行动,联合镇江高新区相关部门,定期举办产业链供需对接会、产品展销会,畅通产业链上下游信息渠道,推动资源高效配置,实现互利共赢。 下一步,镇江船厂将以“红帆攻坚”“红帆汇智”行动为契机,持续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深化产学研合作,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和链上企业,围绕绿色船舶、智能海工装备等领域开展联合攻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提升产业链核心竞争力。推动产教融合,依托船厂实训基地,与职业院校共建“订单班”“产业学院”,定向培养技能人才,为产业链发展储备“工匠型”队伍;积极搭建人才交流平台,吸引高端人才向产业链聚集。(记者 姜萍 通讯员 李心蕾) 责任编辑:董礼


我省首个先进船舶海工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成立
5月23日,由江苏科技大学与镇江高新区共同建设的我省首个先进船舶海工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成立。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等首批入驻该中心。 为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海洋强国和制造强国建设,江科大创新“高校+高新区”协同发展模式,探索校地融合新路径。江苏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杨建新表示,学校此次拓展合作网络,积极对接重点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深化产教融合,旨在协同打破“实验室”与“生产线”的壁垒,缩短创新周期,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培养更多复合型海工装备工程人才。


苏州出台20条新政推动智能车联网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日前,《苏州市推动智能车联网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正式发布,通过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强化产业要素保障、完善产业发展生态等多方面举措,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1030”产业体系,加快推进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建设,进一步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该政策自2025年7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7年12月31日。 《若干措施》主要有四个部分20条内容。在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方面,主要包括推动试点示范区建设,加强企业梯次培育,鼓励企业扩大有效投入,推动汽车电子高质量发展。其中,对获评国家级、省级智能车联网或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区、先导区、示范基地等荣誉的,分别给予300万元、200万元奖励。此外,对获评的苏州市独角兽培育企业,给予每年最高200万元支持,最多支持五年,累计不超过1000万元。对于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企业,市、县级市(区)联动给予最高100万元奖补。对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别给予最高300万元、100万元奖励。 在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方面,主要包括打造高能级创新载体,建设高水平实验室体系,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大模型创新应用。其中,对认定的苏州市创新领军企业先进技术研究院,连续三年每年按研发投入的10%给予补助,累计最高补助5000万元。对新获认定的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给予配套支持,对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分别给予最高2000万元、300万元奖励。支持企业牵头承担智能车联网和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给予最高2000万元支持。 在强化产业要素保障方面,主要包括推动智算平台和数据资源库建设,加快标准体系建设,加强高端人才引育,强化金融资本支撑,打造高端交流平台。按照商业化运营模式,支持智能车联网行业头部企业新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按建设总投资20%给予最高2000万元支持。对掌握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给予最高3000万元项目支持和最高200万元购房补贴。 在完善产业发展生态方面,主要包括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拓展新能源汽车应用场景,探索放宽新能源汽车路权,支持跨域道路测试互认互通,推动智能网联汽车规模化应用,推动“车路云一体化”商业模式创新。其中包括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在公务用车以及出租(含网约车)、环卫、邮政、城市物流配送、港口等公共领域应用。 智能车联网和新能源汽车产业是苏州市“1030”产业体系重要组成部分。2024年7月,苏州市成功入选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此次出台的《若干措施》,进一步为推动苏州市智能车联网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金牌航线”提升镇江港口“含金量”
5月9日,江面云层低垂,江风微凉。远处,一艘巨大船舶破浪而来,缓缓靠近镇江港码头。295米长、46米宽,吃水达12米的“宝仪”轮在海巡艇护航和引航员指令下平稳靠泊,岸边作业人员紧张有序地投入接船流程。 “这是镇江港实现12米吃水开普型船舶常态化靠泊的标志性节点。”镇江海事局副局长李盛平介绍。早在2024年10月25日,镇江港就首次接靠了吃水12米的20万吨级希腊籍“西比拉”轮,打响深水靠泊“第一枪”。如今,“宝仪”轮顺利靠泊,标志着12米吃水船舶已从“首次尝试”走向“常态运行”。镇江港由此迈入“深水时代”。 表面看是几十厘米的突破,背后却是港口综合服务能力的跃升。据测算,以铁矿石为例,开普型船舶吃水从11.36米提升至12米,单航次可多装载约8000吨,每年为腹地企业节省物流成本近5500万元,港口经济效益和综合竞争力实现“双提升”。 这条“深水航道”的打通,是镇江海事局打造“金牌航线”的关键成果。围绕铁矿石、农业物资和件杂货三条重点航线,镇江海事局牵头整合引航、航道、科研等多方资源,从航线优化、服务提效到机制创新,推动打造镇江产业港“金牌航线”项目,助力港口高质量发展。 “我们发挥镇江港作为开普型船舶进江‘最后一站’的区位优势,通过高效装卸和配套服务,助力港口建设长江最大的铁矿石加工中转基地。”李盛平介绍。农业物资航线则聚焦钾肥等大宗物资,通过“江河海联运+水水中转”等方式,助力镇江港成为全国最大的钾肥进口港和农业生产资料集散地。 截至目前,镇江海事局已保障64艘开普型海轮安全靠离,其中吃水11.8米及以上的达31艘,12米吃水常态化正在加快实现。 港口企业也切实感受到了便利与提效。“以前大船靠泊流程复杂、等待时间长,现在有了标准化机制和全流程协同,‘金牌航线’确实为我们节约了不少成本。”镇江飞洋国际船务代理有限公司船务部经理吴珊珊说。 为提升船舶通行效率,镇江海事局创新实施“全流程优先保障机制”。一方面,联合上海吴淞海事局为“金牌航线”船舶优先安排乘潮进江,压缩等待时间;另一方面,协调引航机构为重点船舶优先安排引航服务。 “我们还推动‘直进直出’作业模式,尽可能减少锚泊等待时间。”李盛平介绍,海事部门设立“金牌航线”专属审批通道,实现船舶进出口岸审批、加油、补给等业务“一站式”办理,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金牌航线”的打造不仅是港口服务的内部优化,更是一场跨区域、跨部门的深度协同。镇江海事局积极推进区域联动,与长江引航中心合作,探索“江苏段一程式引航”模式;与宁波、舟山、太仓等港口安检机构对接,推动安检结果互认,减少重复检查,提升船舶运营效率。 一套机制串起一条航线,一条航线带动一个产业链。“金牌航线”的背后,是镇江打造高能级产业港口、服务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实践。 数据显示,2024年镇江港完成货物吞吐量2.95亿吨,首次跻身全国港口前20位,增幅位居全省长江港口首位。“金牌航线”正逐步成为镇江港口高质量发展的“金字招牌”。这座“因江而名、因水而兴”的城市,正以更加开放、高效、智慧的姿态,拥抱水运新时代。( 陶立波 通讯员 刘露丹)


打破“水空”壁垒!江苏航院与镇江海事局携手发力“陆海空天一体化”
金山网讯 5月13日下午,江苏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与镇江海事局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航润”校城融合计划再下一城。镇江海事局党委书记、局长华俊,镇江海事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李盛平和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高尚兵,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师平等出席签约仪式并进行座谈交流。 座谈会上,高尚兵对华俊一行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学院近年来在专业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的成效以及在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交通、服务行业等方面开展的重点工作,汇报了与镇江海事局的合作项目进展情况。他表示,学院将加强与镇江海事局的交流合作,希望双方以此次协议签署为起点,以此项目推进为契机,以“合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的方式,推动双方合作更深化、更聚焦、更务实,实现双向赋能、共同发展,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贡献更大力量。 华俊对学院的办学成效表示高度认可。他表示,此次签约是双方打破“水上”与“空中”专业壁垒、走向“陆海空天一体化”协同的重要开端。双方有着广阔的合作前景,特别是在无人机应用与创新等方面有着共同的关注点,希望能聚焦技术融合、人才互补、创新示范三大方向,在海事新形势下统筹安全与发展,提高海事监管和队伍能力等方面与江苏航院深化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服务交通事业高质量发展。 会上,双方一致表示要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推动无人机技术落地、复合型人才培养及智能监管项目建设等合作,为镇江市港口经济发展和“江河联动”战略注入新动能。 镇江海事局相关负责人、学院相关职能部门及二级学院负责人参加签约仪式。(通讯员 李佳 丁瑾怡 记者 王含) 责任编辑:王含


“五一”假期全省公水铁运行平稳有序
省交通运输厅统计数据显示,5月1日至5日,预计全省公路水路共发送旅客约620万人次,较2024年同期增长约3.2%。此外,江苏铁路累计共发送旅客700万人次,日均140万人次,同比增幅超10%。 “五一”假期,全省高速公路出口日均流量预计471.19万辆,同比增长5.86%。全省交通船闸预计通过船舶50236艘次,同比增长3.2%;货物通过量预计4664万吨,同比增长6.2%。全省水上交通总体运行良好,未接报较大以上交通运输生产安全事故。风景旅游区乘船游客560341人次,同比增长50.1%。 为保障高速公路、船闸安全畅通运行,全省高速交通执法部门共出动执法力量5409人次。检查车辆1114辆,立案查处违法车辆113件。假日期间,全省高速设立“一路三方”联合应急驻点402处。全网设置便民服务点208个,增加停车位1030个。全省水上执法部门共投入值班、安全检查人员1448人次,巡航里程8514公里。


助推汽车消费 服务企业“经心办”
金山网讯 日前,镇江经开区主要领导专题调研包括汽车销售等重点社会消费品零售企业。镇江经开区经济发展局积极做好调研“后半篇文章”,全面摸排经开区汽车销售服务公司金融服务需求,带领驻区银行上门精准服务汽车4S店,合力打造“经心办”服务品牌。 作为镇江汽车市场重要消费高地,镇江经开区汽车销售服务企业的运营状况直接反映了居民消费水平和经济活力。镇江经开区经发局会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为恒隆(别克)汽车4S店、奥达汽车4S店、比亚迪王朝4S店、盛京(东风本田)汽车4S店提供融资、消费贷等金融服务需求对接,针对如何提升镇江汽车消费需求进行深入沟通。 本次对接活动,各汽车4S店介绍了当前的经营发展情况以及金融需求特点,各银行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部分银企双方现场直接达成合作意向。对此,恒隆汽车销售服务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了感谢:“经开区党工委、管委会不但为企业发展精准把脉问需,而且高效服务政策直达,我们充分体会到‘经心办’服务品牌的温度。” 下一步,各银行将分别做好金融产品个性化服务方案,为汽车销售服务公司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程子建) 责任编辑:臧一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