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破“水空”壁垒!江苏航院与镇江海事局携手发力“陆海空天一体化”
金山网讯 5月13日下午,江苏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与镇江海事局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航润”校城融合计划再下一城。镇江海事局党委书记、局长华俊,镇江海事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李盛平和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高尚兵,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师平等出席签约仪式并进行座谈交流。 座谈会上,高尚兵对华俊一行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学院近年来在专业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的成效以及在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交通、服务行业等方面开展的重点工作,汇报了与镇江海事局的合作项目进展情况。他表示,学院将加强与镇江海事局的交流合作,希望双方以此次协议签署为起点,以此项目推进为契机,以“合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的方式,推动双方合作更深化、更聚焦、更务实,实现双向赋能、共同发展,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贡献更大力量。 华俊对学院的办学成效表示高度认可。他表示,此次签约是双方打破“水上”与“空中”专业壁垒、走向“陆海空天一体化”协同的重要开端。双方有着广阔的合作前景,特别是在无人机应用与创新等方面有着共同的关注点,希望能聚焦技术融合、人才互补、创新示范三大方向,在海事新形势下统筹安全与发展,提高海事监管和队伍能力等方面与江苏航院深化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服务交通事业高质量发展。 会上,双方一致表示要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推动无人机技术落地、复合型人才培养及智能监管项目建设等合作,为镇江市港口经济发展和“江河联动”战略注入新动能。 镇江海事局相关负责人、学院相关职能部门及二级学院负责人参加签约仪式。(通讯员 李佳 丁瑾怡 记者 王含) 责任编辑:王含


“五一”假期全省公水铁运行平稳有序
省交通运输厅统计数据显示,5月1日至5日,预计全省公路水路共发送旅客约620万人次,较2024年同期增长约3.2%。此外,江苏铁路累计共发送旅客700万人次,日均140万人次,同比增幅超10%。 “五一”假期,全省高速公路出口日均流量预计471.19万辆,同比增长5.86%。全省交通船闸预计通过船舶50236艘次,同比增长3.2%;货物通过量预计4664万吨,同比增长6.2%。全省水上交通总体运行良好,未接报较大以上交通运输生产安全事故。风景旅游区乘船游客560341人次,同比增长50.1%。 为保障高速公路、船闸安全畅通运行,全省高速交通执法部门共出动执法力量5409人次。检查车辆1114辆,立案查处违法车辆113件。假日期间,全省高速设立“一路三方”联合应急驻点402处。全网设置便民服务点208个,增加停车位1030个。全省水上执法部门共投入值班、安全检查人员1448人次,巡航里程8514公里。


助推汽车消费 服务企业“经心办”
金山网讯 日前,镇江经开区主要领导专题调研包括汽车销售等重点社会消费品零售企业。镇江经开区经济发展局积极做好调研“后半篇文章”,全面摸排经开区汽车销售服务公司金融服务需求,带领驻区银行上门精准服务汽车4S店,合力打造“经心办”服务品牌。 作为镇江汽车市场重要消费高地,镇江经开区汽车销售服务企业的运营状况直接反映了居民消费水平和经济活力。镇江经开区经发局会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为恒隆(别克)汽车4S店、奥达汽车4S店、比亚迪王朝4S店、盛京(东风本田)汽车4S店提供融资、消费贷等金融服务需求对接,针对如何提升镇江汽车消费需求进行深入沟通。 本次对接活动,各汽车4S店介绍了当前的经营发展情况以及金融需求特点,各银行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部分银企双方现场直接达成合作意向。对此,恒隆汽车销售服务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了感谢:“经开区党工委、管委会不但为企业发展精准把脉问需,而且高效服务政策直达,我们充分体会到‘经心办’服务品牌的温度。” 下一步,各银行将分别做好金融产品个性化服务方案,为汽车销售服务公司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程子建) 责任编辑:臧一凡


移动充电机器人开启“桩找车”全新生活方式
4月21日,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内一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正在对组装完成的一批移动充电机器人进行最后的调试和安装。据悉,该公司研发的移动充电机器人装配209千瓦时磷酸铁锂储能电芯,最高可实现80千瓦快充,采用低速自动驾驶+5G云驾驶模式,开启新能源时代“桩找车”的全新生活方式。


江苏首张船舶油污保险电子证照在南京发出
近日,南京市为“盛飞*”轮发放纸质船舶保险证书并同步生成“电子证照”。“首张电子证照”的发出,标志着南京市海事政务服务不断优化升级,“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加快形成了线上线下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新型政务服务模式。 2月20日,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发布《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关于推广油污损害民事责任保险或其他财务保证证书等海事电子证照的通告》,为推动通告举措落实落地,南京市第一时间开展了筹备动员工作。 长期以来,传统纸质船舶保险证书存在保管成本高、易损毁伪造等问题,随着保险证书电子证照的广泛推广应用,对于航运企业而言,电子证照依托海事“一网通办”和“海事通”App等平台直接推送,进一步缩短了证书办理等待时间,解决了证书保管难题,减少了篡改伪造风险;对海事管理部门而言,以往海事监管工作中,必须查验船舶证书原件,原件真伪和有效核验需要耗费大量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而船舶国籍证书、保险证书等电子证照的应用,将推动着海事监管工作向信息化、电子化、智能化加速迈进。 下一步,南京市将持续跟踪做好保险证书电子证照核发工作,探索电子证照在船舶登记、船舶安检等场景的实际应用,并积极推动跨平台间电子数据互联互通,打破信息壁垒,降低航运公司营运成本,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提升海事监管和服务效能,为辖区航运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海事力量。


汽渡AI智能感知平台助力渡运更安全高效
金山网讯 清晨,镇扬汽渡码头已是一派繁忙景象。江面上雾气氤氲,船只往来穿梭,渡口广场上,货车、轿车、电动车排成长队,依次缓缓驶入船舱。调度室里,值班员紧盯大屏,根据实时客流、车流情况调度船只,确保渡运高效运行。随着汽笛声响起,满载车辆与乘客的渡船缓缓驶离码头,在江面上划出一道平稳的航迹,向对岸扬州驶去。 “从凌晨3时到深夜12时,渡口从未停歇。”镇扬汽渡科技信息部经理丁锦景介绍,作为长江沿岸车流量和客流量最大的公路汽车渡口,镇扬汽渡每年开行约17.8万航次,渡运车辆约295万辆次、驾乘人员427万人次。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下,镇扬汽渡正从传统的交通枢纽,转型为一座能“思考”的智能渡口,让渡运更高效、更安全、更智能。 从“经验掌舵”到“算法领航”,汽渡有了“透视眼” 长江镇江段船舶川流不息,镇扬汽渡渡船每天与顺航道行驶的船舶交汇超过2000次,航行风险无处不在。“以前全靠驾驶员凭经验目测判断船距和航向,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碰撞。”丁锦景回忆。 如今,在镇江海事局的推动下,镇扬汽渡为所有渡船加装了不良视线航行辅助系统,让渡船拥有了“透视眼”。该系统集成毫米波雷达和双光谱热成像仪,通过精确测距和动态预测,实时计算目标船舶的接近速度和角度,为驾驶员提供科学的避让建议。即使在暴雨、团雾等不良视线条件下,系统也能提供清晰的航道画面和障碍物定位。 “长江镇江段每年因雾天封航十多次,但突发的团雾往往防不胜防。这套系统就像为渡船装上了‘火眼金睛’,显著提升了极端天气下的航行安全。”丁锦景介绍,目前该系统已全面升级至单船智能系统2.0版本,不再依赖岸基监测,能够独立完成精确测距、航速计算和碰撞风险预警,有效提升复杂水域的通行安全性。 从“人工核验”到“AI管家”,车辆登船“零等待” 渡口繁忙,过渡车辆众多,以往购票、检票、登船流程繁琐,排队等候时间长。“过去买票、检票都要人工操作,现在只需几秒钟。”正在候船的解女士感叹道。镇扬汽渡自主研发了ETC收费系统、电子票务系统和智能检录系统,全面打造“智渡云”平台,购票时间从近1分钟缩短至3-5秒,车辆登船几乎“零等待”。 “过去逢年过节,排两三公里长队是家常便饭,等个把小时才能上船,发动机熄火耗油不说,人还焦心。”皖K牌照的货车司机李师傅回忆道,“现在渡运效率大大提升,基本上不用长时间等待就能顺利过江。” 在镇扬汽渡调度中心,一块巨大的监控大屏实时显示着渡口的客流、车流动态。调度员紧盯数据,精准掌握两岸车辆分布情况,并通过智能调度系统灵活调整航次安排。“比如镇江方向排队车辆增多,我们就会立即调派空船前往镇江接驳,提高周转效率。”调度员介绍,借助AI智能识别系统、实时数据分析,如今渡运调度更加科学高效,车辆排队时间大幅缩短,即便在春运、假期等高峰时段,渡口依然能做到运力精准匹配,通行顺畅。 从“人盯死守”到“智能感知”,AI监管守平安 “渡船安全的关键在于‘管好人’,首要任务就是确保船员履职规范。”镇江海事局船舶监督处处长谭海涛说。在综合调度指挥平台的大屏幕上,渡区运行状态尽收眼底:渡船航迹、驾驶员行为、旅客动态一览无余。“以前靠人24小时盯着,现在智能感知系统自动报警,效率和准确性都大幅提升。” 镇江海事局联合汽渡单位开发的汽渡AI智能感知平台,是智慧监管的核心。该平台可智能识别船员疲劳驾驶、违规接打手机等不安全行为,一旦发现异常,系统会自动向调度中心发送警报,相关负责人可通过手机APP实时查看监控画面,并及时干预。“平台上线后,船员操作更规范,岸基支持更到位。”谭海涛说。目前,辖区22艘营运渡船已全部安装该系统,不安全行为识别率达95%以上。 长江依旧东去,但镇扬汽渡的航迹已截然不同,航行更安全、渡运更高效、监管更智能。当第一缕晨光再次点亮江面,这座会“思考”的渡口,正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书写智慧渡运的崭新篇章。(记者 陶立波) 责任编辑:彭羽佳


谏壁通江口
镇江市区东部,一座历经千年的通江口门正以崭新姿态续写着航运传奇。这里日复一日百舸争流、千帆竞发,被誉为“黄金十字水道”。这里就是著名的谏壁通江口。 谏壁通江口又称越河口,地处京口经开区(谏壁街道)。谏壁古称练壁,历史悠久。“练壁”之名最早见于《宋书·索虏传》,记载南朝萧尚之守练壁事。《南史》亦提到宋武帝刘裕生母葬于‘丹徒县练壁里雩山’。”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高逸凡告诉记者,除了练壁,谏壁在历史上还曾有过“练辟”“涧壁”等异名。地处谏壁的越河口的形成年代虽不可考,但至迟在南宋已成为沟通长江与江南运河的重要枢纽。 据高逸凡介绍,根据史料记载,宋代谏壁口内设有石 引潮济运,明清时期则建“越闸”辅助通航,“古代漕运空船若遇京口闸淤塞,可绕行越闸进入运河”。由于航道迂回曲折,谏壁口历史上并不是江南运河的主要通江口门。但不可否认,谏壁口和镇江段古运河其他四处通江口一起,共同书写了“五口通江”的历史篇章。 新中国成立后,京杭大运河迎来系统性整治。1958年,越河口被确定为江南运河新入江口。1980年,谏壁闸建成投用。至此,位于谏壁的大运河通江口开启了崭新的历史使命。“谏壁闸启用之后,流经城区的镇江运河段不再具备通航功能,因此被称为镇江古运河。古运河从京口闸到谏壁三汊河,全长16.92公里,担负着城市防洪排涝、调节水位、传承文脉和游览观光等多种功能。” 据市港航事业发展中心安环科科长章昆仑介绍,“我们现在所称的镇江大运河,指的是以谏壁闸为起点、经42.6公里水道直通常州的苏南运河镇江段。” 谏壁船闸地处长江与京杭运河的十字交汇处,是京杭大运河苏南段唯一的直达通江口门。日前,记者前往探访谏壁船闸。站在谏壁闸观景台上,只见千吨级货轮鱼贯而过,汽笛声与浪涛声交织轰鸣,气象万千。数据显示,这里日均过闸船舶百余艘,年吞吐量上亿吨,是当之无愧的“江南第一闸”。 章昆仑告诉记者,2023年3月,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打造更具特色的“水运江苏”的意见》,标志着“水运江苏”建设的大幕正式拉开。其中,谏壁一线闸的扩容改造作为京杭运河苏南段航道“三改二”工程的先导示范项目,备受瞩目。记者在现场看到,项目正在热火朝天顺利推进,扩容工程已经初具雏形。据了解,该工程计划于9月竣工。届时,谏壁船闸的通航能力预计可提升至2000吨级,有望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内河单梯级船闸,实现航运效能的跨越式发展。 夕阳西下,又有船队缓缓驶入闸室,经由千年水道进入浩渺江面。走近谏壁通江口,既能感受到穿越千年时光的文化积淀,又能触摸到新时代航运经济发展带来的澎湃心跳。古今交融,不正是大运河生生不息的个性密码吗?(记者 孙力 实习生 郭昕怡)


1.6万标箱集装箱船首泊镇江海轮锚地
金山网讯 日前,在市港航事业发展中心的精心组织、统筹协调下,中远海运旗下的“中远海运洋浦”轮顺利抵达镇江海轮锚地锚泊。这是1.6万标箱集装箱船首泊镇江海轮锚地。 “中远海运洋浦”轮是镇江海轮锚地投入使用以来锚泊的最大海轮,该船总长366米,型宽51米,总吨157741吨,最大装箱量达16136标箱,是一艘集技术创新、绿色低碳与数字智能于一体的现代化船舶。“这艘船在锚泊区域将占用2个万吨级锚位。”市港航事业发展中心有关人员介绍,为保证其顺利锚泊,港航中心锚调部门提前48小时统筹协调,通过省锚调中心调剂分流镇江港海轮锚泊计划,优先安排锚泊位置,确保了海轮的安全顺利停泊。 此外,港航中心锚调科联合安环科对辖区锚地进行专项安全检查,查处违章违规行为,消除安全隐患;要求锚泊船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加强值班值守,遵守锚地管理规定,为大型海伦顺利锚泊创造条件。 随着运输行业海轮大型化发展趋势越加明显,港航部门将通过抓安全、保畅通、提能力、强服务,进一步提高服务和保障能力,推动镇江港口高质量发展,为服务“水运江苏”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魏梦迪 记者 朱浩) 责任编辑:李贝


镇江港航创新治理赋能港口发展
金山网讯 在扬中珩群码头项目现场,市港航事业发展中心的“红色代办员”正通过视频连线指导企业完善申报材料。这种“指尖上的帮办”服务,是该中心构建新型政企关系、推动港口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 面对港口环保新要求,市港航中心率先构建“无人机智能巡查+数据平台分析”立体监管体系。4套无人机系统通过航线规划、AI识别等技术,实现全域覆盖巡查,建立“发现问题-线上交办-整改销号”闭环机制。系统投用以来,累计发现并整改企业环保问题30项,巡查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5倍。 “无人机巡查如同为港口装上‘天眼’,配合环保积分管理制度,倒逼企业从‘被动整改’转向‘主动防治’。”市港航中心主任李俊介绍,通过将企业环保表现量化赋分并与经营许可直接挂钩,已有12家企业完成防尘网、喷淋系统等环保设施升级。 在严把安全环保关的同时,市港航中心持续深化改革。针对新投产码头,首创“建设运营双指导”机制,组织多部门联合开展“预验收”,累计提出整改建议12条,助力安澜港务等3家企业缩短投产周期40%。创新推出的“红色代办”服务,通过远程指导、材料预审等方式,实现审批事项“云上办结”,企业办事效率提升60%。 “从系统注册到材料申报,工作人员视频指导每个环节,这种‘管家式’服务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刚取得经营许可证的珩群码头负责人范菊芳感慨。今年以来,市港航中心已办理港口许可前置审查41项,服务满意率达100%。 为构建绿色发展新格局,市港航中心发布全国首个市级《干散货码头生态建设指南》,从规划设计到污染防治,制定标准28项。联合交通、环保等部门成立“绿色港口联盟”,组织18家企业赴太仓港等先进港口对标学习,推动7家企业实施岸电系统改造。 在近期召开的港口发展座谈会上,30余家重点企业共商《镇江市2025港口高质量发展任务清单》。据悉,市港航中心将建立“重点企业服务专员”制度,实施“一企一策”精准帮扶,同步深化“信用+监管”模式,以监管服务双提升助推港口转型升级。(吴祥 记者 朱浩) 责任编辑:李贝


镇江港航创新治理赋能港口发展
在扬中珩群码头项目现场,市港航事业发展中心的“红色代办员”正通过视频连线指导企业完善申报材料。这种“指尖上的帮办”服务,是该中心构建新型政企关系、推动港口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 面对港口环保新要求,市港航中心率先构建“无人机智能巡查+数据平台分析”立体监管体系。4套无人机系统通过航线规划、AI识别等技术,实现全域覆盖巡查,建立“发现问题-线上交办-整改销号”闭环机制。系统投用以来,累计发现并整改企业环保问题30项,巡查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5倍。 “无人机巡查如同为港口装上‘天眼’,配合环保积分管理制度,倒逼企业从‘被动整改’转向‘主动防治’。”市港航中心主任李俊介绍,通过将企业环保表现量化赋分并与经营许可直接挂钩,已有12家企业完成防尘网、喷淋系统等环保设施升级。 在严把安全环保关的同时,市港航中心持续深化改革。针对新投产码头,首创“建设运营双指导”机制,组织多部门联合开展“预验收”,累计提出整改建议12条,助力安澜港务等3家企业缩短投产周期40%。创新推出的“红色代办”服务,通过远程指导、材料预审等方式,实现审批事项“云上办结”,企业办事效率提升60%。 “从系统注册到材料申报,工作人员视频指导每个环节,这种‘管家式’服务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刚取得经营许可证的珩群码头负责人范菊芳感慨。今年以来,市港航中心已办理港口许可前置审查41项,服务满意率达100%。 为构建绿色发展新格局,市港航中心发布全国首个市级《干散货码头生态建设指南》,从规划设计到污染防治,制定标准28项。联合交通、环保等部门成立“绿色港口联盟”,组织18家企业赴太仓港等先进港口对标学习,推动7家企业实施岸电系统改造。 在近期召开的港口发展座谈会上,30余家重点企业共商《镇江市2025港口高质量发展任务清单》。据悉,市港航中心将建立“重点企业服务专员”制度,实施“一企一策”精准帮扶,同步深化“信用+监管”模式,以监管服务双提升助推港口转型升级。(吴祥 记者 朱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