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6日
原江淮汽车集团董事长左延安在学术分享中提出,他认为特斯拉和比亚迪颠覆丰田作为行业领头羊地位的可能性不大。左延安认为丰田是一家能够审时度势、在正确的时机采取行动的企业,拥有强大的技术储备和灵活的战略选择。他强调,丰田在软件、技术路线和企业管理层面都具有优势,能够在任何时机成熟时迅速跟上。
不过,中国车企的竞争力正在快速增加,中国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也在变化,这使得一些传统汽车巨头如丰田和起亚在中国市场面临挑战。起亚中国高管杨洪海曾表示,尽管起亚在中国市场发展不顺,但凭借强大的资金和技术积累,能够在本土企业烧钱结束后再进入市场。然而,起亚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已经连续多年下滑,面临严峻的市场形势。
与此同时,丰田在华销量也在2022年和2023年连续两年同比下滑,尽管其全球销量仍在增长。这反映出中国车企的竞争力正在增强,消费者对汽车的选择也在变得更加挑剔。
在电动化和智能化的大潮下,中国车企与外方车企的合作姿态已经发生了变化。丰田也在加速向中国车企学习,通过“反向合资”等方式,与中国市场上的合作伙伴共同探索创新合作方式。丰田与华为和Momenta的合作,以及与中国企业的其他合作项目,显示了丰田对中国市场特定需求的深刻洞察和快速响应。
尽管中国车企如比亚迪正在快速增长,并在技术和市场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从长远来看,汽车工业的发展更像是一场长跑比赛。新的较量已经开始,中国车企需要持续创新和提升竞争力,以应对未来市场的挑战。
中国工信部等四部门联合宣布了首批9个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联合体,包括长安汽车、比亚迪、广汽、上汽、北汽蓝谷、一汽、上汽红岩、宇通客车和蔚来汽车。值得注意的是,华为和小鹏汽车并未入选首批试点。
这些试点单位的智能网联汽车必须搭载满足国家标准L3和L4级别的自动驾驶功能,并通过产品准入测试与安全评估,才能在限定的试点区域行驶。这标志着生产模式的转变,从售后改装转向车厂流水线上的前装生产,试点车辆将使用正式的车牌。
尽管华为和小鹏未获得试点资格,它们在城区高阶自动驾驶技术上仍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小鹏汽车预计在2023年第三季度推出具备全国范围内NOA能力的XNGP车型;华为问界也计划在同年实现全国覆盖。
国家发改委预测,到2025年和2030年,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的数量将分别达到2800万辆和3800万辆,渗透率有望分别提升至82%和95%。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预计将提高交通安全性、效率和环保性能,通过车辆间以及车辆与路侧设施间的信息交互,实现自动驾驶和远程控制功能,减少交通事故和缓解交通拥堵。
北京市正在加快智能网联基础设施的部署,北京市车路云一体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招标投资额达99.4亿元,建设面积约2324平方公里。受此消息影响,相关产业链公司表现活跃,多家公司股价涨停或大幅上涨。
车路云一体化是在车路协同(V2X)的基础上融入云要素形成的智能交通生态系统,通过云服务、计算、数据处理和智能分析为自动驾驶提供全面支持。国家和地方政府自2020年起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车路云一体化,多个国家级测试示范区已建立并进入实质性项目落地阶段。
亿欧智库预测,到2030年中国车路协同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960亿元,2021-2030年复合年增长率达26.64%。随着车路协同的逐步推进,上游设备终端如V2X系列产品有望迎来爆发,同时需要突破的技术难点包括加大5G云网和算力等新技术的投入,提升通信网络层的可靠性,以及政府牵头制定统一的标准保障互联互通。
理想汽车近期的裁员和返聘事件,以及对年度销量目标的调整,反映出该公司在面对行业竞争时的过于乐观和步子迈得过大的问题。尽管理想汽车在2023年实现了年度盈利,成为全球首家达到这一成就的造车新势力,但其2024年第一季度的财报显示,公司出现了经营性亏损。
理想汽车原定的“4+4”战略,即推出四款增程式汽车和四款纯电动汽车,其首款纯电动车型MEGA的销量远未达到预期,导致库存暴增和生产线不能高负荷运转。这迫使理想汽车通过裁员来降低经营成本,但随后又不得不召回部分员工,暴露出公司内部管理问题。
面对市场现实,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发布内部信,承认MEGA的失误,并决定暂缓向更多城市推广该产品,集中精力在纯电消费能力较强的城市进行推广。同时,理想汽车决定推迟纯电动车的规划,今年不再发布纯电车型,M系列车型预计明年上半年发布。
中国汽车市场数据显示,纯电动车销量依然高于混动车,但混动车的增幅大幅领先。在高端市场,混动车因能摆脱续航焦虑而受到青睐,这使得理想汽车现阶段进入纯电动汽车市场可能并非最佳选择。
理想汽车拥有充足的现金储备,通过更改产品规划和推迟“4+4”战略,有机会快速扭亏为盈。同时,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进入存量竞争阶段,理想汽车和其他车企都需要放慢节奏,细心经营受众群体,并增加在智驾等竞争领域的研发投入。
最终,理想汽车和行业内其他竞争者需要步步为营,不断分析市场变化,及时做出反馈,培养企业品牌价值,并深入挖掘目标消费群体的需求,以实现长远发展。同时,拥有一个优秀的管理团队,避免出现影响研发和测试节奏的管理失误,是实现这一切的前提。
我们关注国内外最热的创新创业动态,提供一站式的资讯服务,实时传递行业热点新闻、深度评测以及前瞻观点,帮助各位创业者掌握新兴技术趋势及行业变革,洞察未来科技走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