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未来科技玄难:中台之上,呼朋唤友“来”未来 | 元璟family

阿里云创新中心> 创业资讯> 来未来科技玄难:中台之上,呼朋唤友“来”未来 | 元璟family
0
0

来未来科技玄难:中台之上,呼朋唤友“来”未来 | 元璟family

元璟资本 2022-06-17 00:00:00 1301
元璟投后企业来未来科技创始人墙辉近日接受了浙江省数字经济学会专访,谈了个人对于“中台”的理解和实践。墙辉认为,数字化是为了提升企业和组织进化的速度,而中台是实现数字化的解决方案。与大家一同分享。

元璟投后企业来未来科技创始人墙辉近日接受了浙江省数字经济学会专访,谈了个人对于“中台”的理解和实践。墙辉认为,数字化是为了提升企业和组织进化的速度,而中台是实现数字化的解决方案。与大家一同分享。

image.png

近年来,中台热度不断推高,伴随着“风口”还是“炒作”的争议,风云际会,百家争鸣。2020年,原阿里副总裁墙辉(玄难)宣布创业,成立来未来科技(下文简称“来未来”),中台赛道再掀新浪花。

在阿里十余年间,玄难从P8一路升迁至P11,离职前任职阿里巴巴副总裁,负责过资金结算平台的开发设计,管理过大型研发团队,参与过电商云平台的研发,创建了阿里通信事业部……他更广为人知的身份,是阿里中台战略最核心的践行者。

玄难把对中台多年的思考注入来未来,通过“业务中台”、“数字中台”,致力于打造企业智能中台,助力企业数字化。随着熙牛医疗并入来未来,医疗行业率先成为玄难中台方法论的实践阵地。

“企业数字化的核心是提升进化速度,中台就是站在企业经营和产业链的角度,打通核心价值链,实现生产要素的数字化和优化调度。”跟随玄难的目光,我们得以穿越中台的层层迷雾,探寻产业终局。

image.png

谈中台理解

中台是从企业经营角度出发,实现生产要素的数字化和优化调度

章丰:你从浙大材料系毕业,职业生涯一直围绕软件行业。学的是原子世界,干的是数字世界,跨度挺大的。

玄难:上学时我已经对计算机有兴趣了,虽然当时材料系的电脑少一点,但浙大学习环境开放,像计算机、生仪等很多系的机房都对外开放,每小时一元,我基本一天到晚都泡在机房里,还考了高级程序员。

材料学对逻辑思维的缜密性要求很高。材料学存在了上千年,从烧窑、焊接到铸造,涉及数学、物理、化学、流体力学等多学科知识,基础理论扎实;还涉及到实践经验,比如高炉炼铁时怎么测量锰含量,老师傅怎么通过铁水的火花判断含量。进入软件行业后,我经常接触大型系统架构的任务,面对多角色、多变化的系统,体系化的学科思维训练,让我能快速理解和解决问题。

章丰:从阿里中台的初期搭建,到来未来今天的双中台实践,你对中台很有发言权。到底怎么理解“中台”?

玄难:“中台”只是一个称谓,就像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关键是看我们要解决企业或行业遇到的什么问题。信息化催生了大量软件,比如Excel处理图表、CRM管理客户、BI采集分析数据……这些都是一线业务操作提效的工具,帮助业务人员更快更好地解决问题。随着企业发展、规模扩大,还以业务操作功能的视角做软件,已经无法满足复杂多样的需求,这就需要向企业经营的思路转变。

原来的软件模式就像城乡结合带,各部门自己建设不同的楼,底下管线互不连通。当城市面临更大的发展需求,已有的建设互相割裂,无法支撑。发展区域需要考虑什么?首先明确定位。比如余杭要打造创新的数字化现代产业体系,要考虑空间怎么布局,招什么企业,引哪些人才,建多少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区域规划不是基于单一维度,而是着眼于全局。

同理,中台的出发点是超越部门界限,将企业视为整体,从经营角度实现生产要素的数字化和优化调度。

章丰:很多人理解中台,是从技术开发的角度,将其对应所谓的后台、前台。按你的理解,从企业经营的角度去定义,中台不是简单地对应数据治理?

玄难:完全不是。很多人谈论的中台,只是提升IT部门的效率,那么它依然局限在单个部门,依然是解决IT部门的诉求。这种思路无法解决全局性问题,至少它不是我心中理想的中台。

章丰:熙牛医疗(下称“熙牛”)本是阿里健康全资子公司,在来未来成立后,熙牛整合进了来未来。如何理解来未来与熙牛的关系?

玄难:中台的核心能力正好契合了医疗领域的痛点,有了熙牛,就让我们的思想有了在医疗行业快速落地的基础。在熙牛聚焦医疗行业的同时,来未来也会通过医疗机构数字化建设,沉淀一个多行业通用的中台技术体系,输出到其他行业。

谈中台实践

改变传统医疗信息化的建设思路,实现产业和区域的互联互通

章丰:在切入医疗领域时,熙牛需要克服的最大瓶颈是什么?

玄难:我国医疗信息化经过30年发展,但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全国有上百万家大大小小的医疗机构、上千家医疗信息化相关服务商,高度分散导致医疗行业目前效率较低,衍生出不少问题。

比如在一个县里面,县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的数据互不相通;在大城市里,即使是一所大学下辖的数家三甲医院的数据,也无法互联互通。这是我们认为要解决的核心瓶颈。

所以当我们设计中台时,是把医疗健康作为产业来看,站在区域连接的角度。一家医院服务范围相对有限,患者的诉求是全方位的,只有建立产业的有效连接,打通资源调度体系和居民健康体系,所有医疗机构信息全通,服务才能全面。辐射的范围越广,创造的价值越大。

比如熙牛在天台县建设的“云上医共体”,融合了全县120家医疗机构,共同为当地居民服务。医疗机构是供给,居民的健康是需求,本质要聚集并打通供给和需求,进行高效匹配。实现区域一体化后,县、乡镇 、村三级一体化,数据全部上云、互联互通后,患者可以享受到远程门诊、远程诊断、双向转诊。

要想实现跨区域、跨层级的医疗资源匹配,要从底层出发,逐级往上层应用构建。因为越深入底层,它的模型越清晰,也是在快速演进的。

章丰:这就对应到熙牛的核心能力,你们采取的“双中台”策略了?

玄难:是的。熙牛医疗服务于医院和卫健客户,基于业务、数据双中台,构建新一代医疗卫生数字化基础设施与生态体系。自主研发HBOS(医疗业务操作系统)、HDOS(医疗数据智能中枢)、HMOS(医疗智慧管理平台)三大主力产品,为医院客户打造智慧医院数字化解决方案;为卫健客户打造区域医疗健康数字化解决方案,助力智慧医院和县域医共体数字化建设,助推医疗健康行业数字化升级。

熙牛医疗打破原有医疗信息化产品以单一业务或机构为中心的设计模式,支持单体医疗机构的数字化转型,也适用于跨区域、跨层级的医疗资源高效匹配,将分散在各个业务中的应用能力集中管控,通过应用能力的标准化和产品化支持不同机构、不同服务人员的差异化业务流程。

image.png

章丰:很多服务商是从医院信息化或智慧医院的角度切入,熙牛着眼于区域和产业的角度去架构方案。

玄难:熙牛的最终目的是用技术手段,帮助政府整合社会上各种医疗健康资源,为人民提供更好的医疗健康服务。但是要完成这个目标,医院是必经之路。因为医院是医疗健康产业最核心的战略高地,否则网络无从谈起。

但是,面向智慧医院的数字化解决方案,要改变传统信息化的建设思路,不是围绕业务建设一个个“烟囱”,而是实现医院核心医疗资源数字化、核心业务能力产品化。

比如目前浙大一院下辖的六家医院,全部上线熙牛的云HIS(医院信息系统),可以‍全局进行检查、床位等医疗资源的调配,从管理上可以通盘着眼,全局决策后,通过系统直接下达所有医院。后续还将打通浙大一院与下属县人民医院,如有疑难杂症,可以联系浙一发起线上会诊,无法处理的病人可以迅速转院,术后再转移至县医院进行康复治疗,一体化与个性化同在,千人千面,按需使用。

谈市场策略

不做生态,产业就不会发生质的变化

除浙大一院、天台医共体外,熙牛基于中台的数字化建设还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宁夏宝丰医院等综合医院,以及巍山、玉溪、子洲等县域医共体落地。从一线城市的大型三甲医院到各级县区医共体,熙牛要打造的新一代医疗健康数字基础设施雏形初现。

章丰:熙牛目前服务的以三甲医院等标杆客户为主,可能有更强的示范效应。在这些解决方案中,上层应用的部署是熙牛做,还是交给生态伙伴?

玄难:当前熙牛提供端到端的服务,开发部署上层应用的活我们自己也做。因为目前还缺少足够的案例,能让客户看懂中台如何具体服务于医疗领域。一旦整体生态服务体系基座搭建完成,我们可以专注能力做中台,把上层应用全部开放给生态合作伙伴,共建共享。好比我们在建设高速公路,需要伙伴一起建设周边的服务区等设施。

目前国家推进县域医共体和城市医疗集团建设,也对跨区域、跨层级的医疗健康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来医疗系统建设是造5层楼的房子,市面上有很多包工头可以完成,现在要造50层楼,对包工头的资质和能力就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要求。这时由熙牛提供支撑能力,协同前端服务和应用开发的合作伙伴,实现医疗资源在数字空间中的优化配置。

章丰:先自己做行业最佳实践,打样完后再把前端空间让给开发者生态。

玄难:数字化不是交付个版本软件就结束了,数字化是持续的服务,上线仅是起点,产品需要不断迭代,就要求打破边界、建立生态。如果端到端都是熙牛负责,我们的服务能力有限,但技术可以是开放的。技术上我们已经在做尝试,已联合近20家行业头部软件厂商,进行产品融合,在双中台上实现第三方产品快速开发上线。

章丰:这种合作关系在熙牛的生态里会是什么模式?

玄难:目前还在摸索,包括利益分配、服务边界等。合作模式可能像苹果手机一样,商店所有APP都要经过审核,确保产品能力过关,避免出现病毒等对生态造成影响。同时操作系统和APP升级互不影响,我们的中台不断独立升级,上层应用也可以独立升级,让合作伙伴放开手脚,自由发挥。

章丰:生态越大,责任越大,对能力的要求也越大。

玄难:不做生态,产业不会发生质的变化,必须把平台和应用分开,平台提供技术支撑,业务交给生态伙伴。只有突破这一关,来未来才能创造新的价值。

谈中台方法论

企业数字化的核心,是为了提升进化速度

章丰:刚才聊到了两点,一是着眼于产业和区域视角,二是建立开放的协同生态,共同构成了你的中台方法论?

玄难:对,做了近三十年程序员,经历了从DOS单机版系统架构到目前的复杂架构,我一直在思考,如何用全新的思路,构建面向未来的开放体系?大家都知道数字化是未来,但如何数字化,技术如何结合产业发挥价值?

我们团队的核心能力是对企业经营和产业的理解,我们基于经验,构建了方法论,最终沉淀了跨行业的技术体系。来未来对社会最大的价值,就是提供一套中台方法论和可落地的配套技术体系,助力产业数字化。

章丰:从技术体系来看,来未来所沉淀的中台能力,是否可以归属到IaaS、PaaS、SaaS其中某一层?

玄难:来未来解构的是PaaS层,提供支撑数据和业务的通用工具,以支撑垂直行业数字化。市面上现有的PaaS主要是平台化的中间件体系,在业务方面涉及不深。来未来的技术体系可以看作一个业务容器,把行业知识灌进去,就形成了某个垂直行业的数据中台和业务中台。

章丰:数据中台偏技术,标准化程度更高;业务中台本质是行业经验的沉淀,不同行业可以复用,但还是存在个性化?

玄难:双中台是全行业通用的。在构建技术体系时,我们抽取了行业和企业的共性问题,比如客户、产品服务体系、流程体系、组织体系、资源体系等。医疗健康产业,医院可以在技术体系中定义客户是患者,产品是诊断服务和药品。

拆解一家企业产生和经营的思路,无外乎这几层:首先,创始人有想法或目标,通过工商注册有了公司;其次,通过融资、租赁、招聘等方式,吸纳社会资源,有了公司的基本形态;然后,组织团队,搭建产品,销售产品,并不断地感知市场,调整决策。

所以,企业数字化的核心是为了提升进化速度,借助工具和体系去感知市场、整合资源、执行决策,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创造商业和社会价值。将来,数字化起步早的企业,进化速度会越来越快,远远抛下数字化进程晚的企业。

谈行业拓展

将行业落地垂直化,将行业know-how通用化

章丰:来未来沉淀了多行业通用的中台能力,除了率先落地的医疗健康行业,还有哪些行业在你的计划之内?

玄难:我们正在探路司法、政务领域,制造业也在观察范围之内。

选择行业时,一看行业是否有高速集聚的态势。以前企业之间存在天然的壁垒,就像杭州和重庆的餐馆之间,很难产生竞争。互联网技术发展,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壁垒,很多行业正在高速集聚,头部企业对数字化的需求更高。近几年政府在数字化方面决心明确、步调快速,数字化大幅提升了执政效率,将催生更高的数字化需求。

二看行业是否具备高度复杂的特征。越复杂的行业,越难依靠人的判断,更重视通过数字化提高感知能力和决策效率。中台本质就是站在企业经营和产业链的角度思考,在高度复杂的产业中,中台可以在产业互联网上发挥更大价值。

章丰:来未来提供跨行业的技术体系,但落地应用到具体行业时,行业know-how是如何解决的?

玄难:行业专家认知和技术体系相结合。仅仅依靠行业专家也不是良策,发挥技术的优势,解构、简化复杂的业务,可以快速降低对行业专家的依赖性。再者,专家脑袋里的知识难以传承,如果借助技术,把个人能力沉淀为平台能力,可以稳定传承并不断进化。

举个例子,出租车司机的技能是开车,他的业务能力是什么?一是熟悉道路,二是知道哪里有客人。现在技术可以彻底解决这两个问题,地图导航软件解决“路在哪里”,打车软件解决“人在哪里”,只要掌握开车技术,就可以做网约车生意。

章丰:数字化解决了知识沉淀和传承问题,把know-how的通用性变得足够强。

玄难:我还经常举例,特斯拉彻底解决了“师傅教徒弟开车”的问题,把驾驶技术变成了一个产品,虽然尚未成熟,但大幅提升了人的驾驶能力。在我看来,我们要通过产品技术去提升所有人的能力,而不是靠传帮带。

章丰:从终局来看,商号“来未来”确实与你们的能力和规划贴切。

玄难:我们的中台核心能力就是打通整个产业、企业的资源体系,支撑上层的业务创新。产业终局里,来未来负责搭建骨干,生态由大家共同建设。

章丰:“来未来”的“来”是个动词,呼唤一群人共同“来”到未来。

玄难:对,不是我自己去了,而是呼朋唤友,大家来吧。

image.png

1.达成目标后,你如何犒劳自己?

达成目标的成就感就是最大的犒劳。

2.挑选合作伙伴,你最看重的品质?

一是诚信,二是和我们一起相信。

3.给创业者的一个锦囊?

不要为了就业而创业,使命驱动才是创业的出发点。

4.你最想改变世界的一件事?

基于对数字化和产业的理解,用技术赋能产业发展。

5.如何定义“数字新浙商”?

以数字化的视角审视世界,用数字化的方法重构世界。

本文转自元璟资本,如需转载请联系元璟资本申请授权。

版权声明: 创新中心创新赋能平台中,除来源为“创新中心”的文章外,其余转载文章均来自所标注的来源方,版权归原作者或来源方所有,且已获得相关授权,若作者版权声明的或文章从其它站转载而附带有原所有站的版权声明者,其版权归属以附带声明为准。其他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本网站发表及转载的文章,均需经原作者同意。如果您发现本平台中有涉嫌侵权的内容,可填写「投诉表单」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本平台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评论

登录后可评论
AI助理

你好,我是AI助理

可以解答问题、推荐解决方案等

登录插画

登录以查看您的控制台资源

管理云资源
状态一览
快捷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