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市规范涉企行政检查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建设
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规范涉企行政执法行为,保障企业健康发展,近期,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带队,分别赴丹阳市、扬中市开展规范涉企行政检查专题调研,与部分企业家代表交流我市涉企行政检查相关情况。 座谈会上介绍了调研的背景与意义,传达学习了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意见》。各参会企业代表结合日常经营实际,分别交流了近两年来本企业接受行政检查的实际感受,围绕行政检查事项、检查方式、检查频次等内容进行了热烈讨论,并就如何进一步规范涉企行政检查提出宝贵的意见建议。 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对企业代表座谈发言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如何做好涉企行政检查提出了工作要求。镇江市司法局将以此次调研为契机,继续把规范涉企行政检查作为执法监督工作的重点内容,推动全市涉企行政检查规范化、科学化,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法治保障。(杨阳 记者 张驰川)


豚岛食品打造河豚食品深加工产业链
从曾经的“香不出‘乡’”,到“礼品经济”,再到如今的“产业经济”,河豚作为扬中独特的舌尖美味,正顺着江苏豚岛食品有限公司的全自动化生产线“游”向全国各地,成为越来越多百姓餐桌上的家常菜。 走进位于扬中市的豚岛食品,生产车间里热气腾腾,全自动化生产线仅几分钟就完成了入料、打馅、蒸煮、定型、冷却、冷冻、包装等工序,一个个成型的河豚狮子头迅速沿着轨道进入了16米长的-20℃速冻隧道,半小时后就完成了冷冻。这就可以包装发往全国各地了。 “从去年11月份开始备战年货市场,一直处于忙碌状态。而且今年是‘双春年’,按照传统的婚俗习惯,预计今年的婚宴市场会迎来一波高峰,对我们产品的需求量也会有所增加。”总经理倪厚祥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不时有订单电话打进来。如今,豚岛食品不仅与盒马鲜生等知名企业常年合作,而且为网红主播、餐饮企业等提供源头产品。 产品当中,豚岛食品首创的河豚狮子头,因鲜、香、嫩、滑且颇具地方特色,一经推出便受到了市场的青睐,是企业目前最畅销的产品,日均产能可达50万只。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豚岛食品深加工的灵感来自打包盒。 原来,企业创始人张荣平曾是当地有名的厨师,擅长河豚烹饪。善于观察的他发现,扬中每年用于河豚打包的盒子不计其数,以此倒推——河豚对外销售数量可观。于是,他敏锐地捕捉到商机:打造河豚食品深加工产业链,将鲜美的扬中特产送到更远的餐桌。 在扬中,吃河豚虽然常见,但如何延伸拓展河豚产业链,却是困扰扬中河豚美食行业多年的问题。 此前,虽然有饭店尝试推出了河豚园子、河豚鱼丸等可外带的河豚美食,但都是小规模尝试。河豚深加工产业空缺,没有河豚食品加工的专业化、工业化、规模化生产线,一直是扬中河豚经济的“短腿”。张荣平的大胆尝试,一时间在业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2018年底,豚岛食品正式投产。它同时是扬中唯一获农业农村部颁发的鱼源基地和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颁发的养殖河魨加工企业,是一家取得了品牌注册商标的河豚鱼深加工企业。 “我们围绕河豚开发了真空包装白汁河豚、红烧河豚,河豚狮子头、河豚包子等一系列产品,不仅解决了传统的扬中河豚美食不宜保存和不便携带的问题,而且在研发过程中解决了河豚鱼冷冻后肉柴、复热后味腥等难题,原汁原味呈现了河豚鱼的鲜美。”倪厚祥介绍,目前企业在北京、哈尔滨、无锡等地设立了分公司并外出参加展会,礼盒版扬中河豚越游越远。 如今,豚岛食品除了与水产企业合作,还自主开发建设了豚岛鱼源基地,通过人工养殖,培育出了基本无毒的河豚,打通了从河豚鱼食材供应、生产加工到河豚食品销售的整个环节,让地道的扬中河豚美食更加放心、安全地走向全国各地的餐桌,助力扬中河豚经济开启新局面。(记者 朱婕)


镇江启动家装家居换新补贴活动
金山网讯 即日起至2025年12月31日,我市开展家装家居换新补贴活动,补贴范围涉及智能家居、常用家居、家纺类三大类。2024年已享受家装家居换新活动补贴的个人消费者,2025年购买同类产品可继续享受补贴。 根据活动方案,此次补贴范围为智能家居类:智能门锁、智能床(含智能床垫)、智能椅(含智能按摩椅、智能沙发)、智能开关(含智能插座)、智能音响(箱);常用家居类:床、床架、床垫、沙发、茶几、桌子、椅子、柜类、全屋定制家具(整体衣柜、橱柜定制)、灯具、卫浴洁具(浴室柜、马桶、淋浴房、花洒)、厨房用品(洗水槽、龙头);家纺类:家居布艺(坐垫椅垫、毯类)、床上用品(被子、床上套件、枕头、枕芯、席类)、窗帘。 个人消费者购买上述三大类范围内产品,补贴标准为最终销售价格的15%;购买三大类范围内1级能效或水效标准产品,补贴标准为最终销售价格的20%,每人补贴金额不超过1万元。补贴标准如有变化,后续按国家和省政策要求进行调整。 个人消费者携带身份证件到参与活动的商家购买补贴范围内商品。商家在收银系统输入订单信息、消费者身份证件、手机号等信息后,显示出支付页面,消费者下载银联云闪付APP,绑定银行卡完成实名认证后,商家扫码完成支付,或者消费者可以直接使用本人银行卡刷卡完成支付,即可给予一次性立减补贴。(黄昕 记者 朱婕) 责任编辑:华筱婷


我市前三季度外贸进出口稳中提速
日前,记者从镇江海关了解到,今年前三季度,我市进出口782.8亿元,较去年同期(下同)增长7%,其中,出口595.6亿元,进口187.2亿元,外贸运行稳中提速。 9月当月,我市进出口91亿元,增长26.4%,连续6个月实现正增长。其中,出口65.2亿元,增长13.8%;进口25.8亿元,增长75.8%,连续3个月保持两位数同比增长。 除了总量“大盘子”在扩大之外,贸易结构也在持续优化,附加值较高的高新技术产品走俏海外、增势喜人。前三季度,我市出口机电产品337.8亿元,增长12.1%,占我市出口总值的56.7%。其中,眼镜及其制品、集成电路、汽车零配件分别出口38亿元、35.2亿元、34.3亿元,分别增长6.1%、32.8%、4.4%,合计拉动我市整体出口增长2.3个百分点。出口“新三样”产品62.4亿元,增长5.5%,其中锂电池、电动汽车分别出口59.9亿元、1952万元,分别增长10.4%、247.5%。 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新兴市场占据越来越大的份额。前三季度,我市对东盟、欧盟、韩国进出口分别为148.7亿元、139.7亿元、52.9亿元,分别增长10%、3.9%和10.8%,合计拉动我市外贸整体增长3.3个百分点,占我市进出口总值的43.6%。同期,我市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378.1亿元,增长13.8%,占48.3%,较去年同期提升2.9个百分点;对RCEP其他成员国合计进出口246.4亿元,增长6%。 各类经营主体的齐齐发力,有力支撑了全市对外贸易的利好局面。前三季度,我市民营企业进出口446.9亿元,增长6.1%,占57.1%,拉动全市进出口增长3.5个百分点。同期,国有企业进出口46.7亿元,占6%。外商投资企业累计进出口289.2亿元,增长8%,占36.9%,自7月以来连续3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速,9月份增速达27.7%。前三季度,我市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共3376家。其中,外贸“百强”企业实现进出口531亿元,占全市进出口总值的67.8%。(程子新 记者 陶立波)


前三季度苏州进出口总值19115.8亿元 同比增长7.9%
据苏州海关统计,今年前三季度苏州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19115.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9%。其中出口11792.6亿元,增长9%;进口7323.2亿元,增长6.1%。9月当月,全市进出口2371.4亿元,增长3.2%,为2022年2月以来的最高值。其中出口1456.6亿元,增长4.4%;进口914.8亿元,增长1.4%。 从贸易国别看,前三季度,全市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7290.7亿元,增长13.6%,对全市外贸增长的贡献度为62.6%,虽然贸易规模仍未达到传统市场的7847亿元,但是贡献度远超传统市场的16.8%。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贸易往来中,四成以上为对东盟贸易,增长10.3%;对韩国、阿联酋、中亚5国增长32.4%、57.1%、22%;对非洲52个国家合计进出口291.4亿元,增长12%,共建“一带一路”的非洲国家占同期有贸易往来的全部非洲国家数量近九成、金额的99.6%。同期,全市对美国、欧盟、日本增长3.1%、0.7%、0.4%。 从市场主体看,前三季度,全市民营企业进出口7396.4亿元,增长10.3%,占全市外贸的38.7%,占比较去年同期提升0.8个百分点;同期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10998.1亿元,增长7.8%,占57.5%,其中进口4924.6亿元,增长15.9%,高出全市进口增速9.7个百分点,占全市进口的67.2%,对进口增长的贡献度为159.3%。前三季度,全市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3.26万家,同比增加8.7%,其中外商投资企业7347家。 从主要行业看,前三季度,全市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通用及专用设备、化工、纺织服装、金属、汽车、仪器仪表制造等行业进出口分别增长17.6%、4%、7.6%、6.3%、18.6%、34%、3.3%。全市集成电路进出口3769.2亿元,增长28.4%;手机出口1454.8亿元,增长34.9%。全市集装箱出口100.4亿元,增长111.1%;船舶出口32.9亿元,增长88.4%。汽车出口122.4亿元,增长314.9%,其中电动汽车出口增长9.1倍。 今年外贸延续增长势头,9月份环比增长7%,为单月历史第5的高位。前三季度,全市经海关管理平台申报的跨境电商进出口130.4亿元,规模已超去年全年水平,今年以来,全市跨境电商进出口累计增幅呈逐月扩大态势。


前8月我省民营企业进出口同比增长12%
据南京海关统计,今年前8个月,江苏民营企业进出口1.64万亿元,同比增长12%,占比较去年同期提升1.4个百分点至45%。 从成本驱动到技术驱动,民营企业“走出去”的层次不断提升,并逐渐发展为品牌出海,形成竞争新优势。位于徐州的江苏康力源体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近日生产的一批货值约25万元的健身车、普拉提增高架、织带脚踏车等健身器材,顺利出口至海外。“巴黎奥运会的举办给我们产品的销售带来了进一步增长,叠加海关原产地证书带来的关税优惠待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该公司董事会秘书姚培源说。据统计,今年1-8月,徐州海关共为徐州生产健身器材等体育用品签发区域性优惠原产地证书94份,涉及货值1597.16万元。 江苏通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张高荣说:“在无锡海关的指导下,我们灵活选择RCEP、中国-东盟、中国-巴基斯坦等自贸协定项下各类原产地证书,实现最优享惠,今年1-8月累计出口7610万元,增长27.8%。”


用好跨境电商助力企业“出海”——“跨界”合作赋能,“跨境”打开新天地
最近,由企业和高校组成的60支队伍,汇聚镇江市跨境电商产业园,竞技跨境电商赛道。 “来参赛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很多参赛选手是来自具有创新精神的公司,我们想借机与他们交谈、学习;另一个原因是镇江致力于开拓更多在线渠道和跨境工作,为我们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参赛选手、镇江如意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阿比德-艾瑞克业的“参赛理由”,直接呼应了镇江首届跨境电商创新创业大赛的主旨——政、校、企、园“跨界”合作,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推动跨境电商稳步发展。 跨境电商贸易作为贸易发展的新业态,在镇江对外贸易过程中正展现发展速度快、市场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优势,日益成为外贸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市商务局外贸处处长吴凌云分析,镇江具有扎实的跨境电商产业支撑,已经形成了眼镜、五金工具、汽配、照明灯具、户外用品、雪地靴等多个具有跨境电商属性的制造业集群。“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市开展跨境电商业务的企业超500家,培育了江苏‘淘镜’等出口过亿元大卖家,鱼跃医疗、天工国际等高新技术企业,全市7个海外仓面积近3万平方米。” 去年获批国家级跨境电商综试区以来,镇江迅速研究制订相关实施方案和政策措施,支持镇江特色产业发展跨境电商,加速外贸企业扬帆“出海”。数据显示,今年1-10月,镇江跨境电商出口额约16.48亿元,同比增长41.07%。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月底,镇江市跨境电商产业园正式启动运行。园区由大禹山创意新社区管委会负责建设和运营,引入浙江国贸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这一专业“外援”,为有意愿发展跨境电商的传统工贸企业提供跨境产品调研,出具海外市场调研分析报告、制定品牌出海方案等服务。京口区大禹山创意新社区管委会副主任尹嘉翔介绍,目前园区已为29家企业提供跨境电商市场诊断分析,帮助35家企业在亚马逊等平台开店,12家企业实现了跨境业务破零。 在推进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人的因素”也日益凸显。 今年2月,市商务局党委牵头成立了外贸新业态党员先锋服务队,帮助有意愿从事跨境电商业务的中小微企业“出海”。在走访调研、问需于企时,市商务局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外贸处副处长张毅刚对一家企业因拓展海外仓损失数百万元的经历印象深刻。“这一案例表明,因为对流程、海外情况不了解,中小微企业容易走弯路。”他说,跨境电商属于外贸新业态,专业性强,知识更新速度也较快,需要让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而当前熟悉跨境电商全业务流程、懂国际贸易又懂IT互联网的复合型人才非常紧缺。 为解决这一难题,市商务局牵头构建包括人才培训、学生实习、双创大赛、创业孵化“四位一体”的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体系。首届跨境电商创新创业大赛正是其中之一,获奖选手除获得相应奖金外,还将获得参加中国·镇江国际菁英创业大赛以及“麒麟杯”跨境电商全国赛事的决赛资格。市商务局还联合江苏大学等院校成立“校地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党员联合先锋服务队”,助力跨境电商人才培养。 此外,融资难融资贵制约企业拓展跨境电商业务,也引起了多方关注。不少从事跨境电商的企业是刚起步的中小微企业,缺乏资产抵押,往往难以从商业银行融到急需的发展资金。对此,人民银行镇江分行联合市商务局,推动农业银行镇江分行在全省率先推出支持跨境电商贷款新产品——跨境电商经营贷。10月底,嘉利欣、肯帝亚、经纬输送等3家跨境电商企业,获得了全省首批“跨境电商经营贷”贴息8.46万元。这笔现金贴息直接撬动了3800万元融资。 拥有海外仓的雪地靴制造企业嘉利欣鞋业,已借助跨境电商平台成功转型。当前正值雪地靴发货高峰,对于贷款新政落地企业受益,企业负责人感受颇深:“镇江农行在了解企业情况后,给我们发放了650万元贷款,并帮我们申请了‘跨境电商经营贷’贴息,资金流活了!” 市商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李蔚透露:“2024年,我们将争取为更多的企业获得贷款利息补贴,覆盖面将更广、补贴金额将更多,参与试点的银行数量也会相应增加,受益跨境电商企业的数量也会更多。”(记者 朱婕 通讯员 洪靓) 加入钉钉群免费获取每日国内外最新投融资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