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晶核生物:半年2轮融资,狂奔的“核药”如何变革肿瘤治疗 | 高榕未来

阿里云创新中心> 创业资讯> 对话晶核生物:半年2轮融资,狂奔的“核药”如何变革肿瘤治疗 | 高榕未来
0
0

对话晶核生物:半年2轮融资,狂奔的“核药”如何变革肿瘤治疗 | 高榕未来

高榕创投 2025-01-17 09:38:38 126
在TRT疗法的“快车道”上跑出加速度。

对话晶核生物:半年2轮融资,狂奔的“核药”如何变革肿瘤治疗 | 高榕未来

高榕创投 高榕创投 2025年01月17日 09:38

刚刚过去的2024年,核药毫无疑问是新药研发领域备受瞩目的“明星”——海外药企纷纷重金布局,临床研发和投融资热度不减,临床端也期盼核药能够为肿瘤治疗带来新的希望之光。


“实际上,核药的范畴很广,但核药前加上靶向二字,就有了截然不同的效果和意义。”晶核生物创始人、CEO余海华博士介绍,靶向核药利用靶向分子携带高能量放射性同位素,可以选择性杀伤和治疗肿瘤,有潜力成为中晚期肿瘤的重磅疗法之一。


2021年,余海华博士和其他3位经验丰富的药物研发科学家一同创建晶核生物,专注于可视化诊疗一体靶向放射性核素疗法(TRT)的研发。


今天,晶核生物宣布完成A+轮融资,这是公司继2024年7月A轮融资之后半年内完成的第二轮融资。本轮融资由三一创新和中金资本旗下中金诺思格基金联合投资,老股东高榕创投继续追加投资。高榕创投于2022年领投了晶核生物天使轮,并在后续融资中持续加持。


余海华拥有超15年新药研发经验,曾任GSK资深科学家及华益核药平台负责人,曾负责和参与多项诊断及治疗核素药物研发。CTO王羽博士拥有20多年美国新药研发经验,曾任Endocyte核药研发负责人,主导推进引发全球TRT热潮的Pluvicto项目,该项目后被诺华以21亿美元收购。

近期,余海华和我们分享了TRT药物背后的创新机制,以及晶核的研发旅程。


以下是余海华博士的分享(经编辑):

TRT疗法:新的“兵家必争之地”?

“因为看见,所以相信”,靶向核药就是这样一种存在。

所谓靶向放射性核素疗法(TRT),是将靶向配体(如多肽或小分子)与放射性核素偶联后,精准递送到病灶,产生的射线能量快速杀死病变细胞,因此能够满足癌症患者对晚期转移病灶进行治疗的迫切临床需求。

此外,TRT疗法能够实现“诊疗一体化”,这一点对于临床治疗意义重大。治疗前可通过核素显像技术对肿瘤进行定位和评估,治疗过程中可以有效监测药物的分布和疗效,实现了诊断与治疗的有机结合。


如此变革性的治疗方式,吸引大型跨国药企纷纷进入该赛道。从诺华、BMS,到礼来、阿斯利康、强生等等,都正通过收并购或战略合作加码创新核药研发。

其中,诺华两款TRT新药的成功上市和出色表现,令行业为之一振。尤其是治疗前列腺癌的药物Pluvicto,2024年前三季度全球销售额达10.41亿美元,已跻身重磅药物行列。

这也加速引爆了全球靶向治疗型核药的市场。根据MEDraysintell数据,2022年全球核药市场规模约为70亿美元,其中诊断药物占据主要市场;随着越来越多的治疗性药物上市,2030年全球核药市场有望达到300亿美元规模。

“归根结底要看临床价值”

靶向核药受到巨大关注,归根结底要看这种全新的疗法,究竟能为临床带来多少价值?

核药开发的过程中,核心要考虑两个问题——诊断+治疗。晶核在开发TRT药物时,针对一个靶点或者一种适应症,采取的策略是“一个配体、两种用途”。



治疗前,配体与诊断核素通过Linker偶联后抵达病灶,随后利用PET-CT或SPECT等医疗器械检测信号,能够精准对病患情况做出诊断,例如病患肿瘤发展的阶段、病灶的大小、转移范围等等。此外,也可以完全动态了解到药物从开始注射到最终药物衰变的整个过程,进而分析药物进入人体之后跟肿瘤之间有没有作用反应,完全可视化地评估用药效果

这意味着TRT新药在进行临床入组时,能够精准判断某位患者对药物的反应,或者说可以完全匹配药物与患者之间的一对一关系,因此TRT药物入组的精准性是革命性的。

与此同时,相同的配体和Linker,可以切换不同的放射性核素,即把诊断核素切换为治疗核素,抵达癌细胞后高度精准射杀癌细胞,实现精准治疗。

至此,TRT药物实现一配体两用,可见即可治,最终达成诊疗一体化。

对比现有靶向疗法,新一代TRT具有靶点选择广、机制明确性强等优势。此外,TRT还展现出“交叉火力”效应(消灭周围未被靶向的癌细胞)、差异化细胞杀伤机制、不易耐药等多重优势。

药物科学家也在探索TRT更多的可能性,比如一些“冷”肿瘤对PD-1、PDL-1没有响应,通过核药的能量照射之后,有可能转化为“热”肿瘤、实现免疫应答。放眼前路,我们还有非常多的工作可以去做。

加速研发背后:团队与创新技术平台

晶核成立以来快速构建了完整的核药研发链条,并且一年半内实现管线从零到IND,多条管线快速推进,这得益于创始团队扎根产业、彼此互补的研发经验。

晶核CTO王羽博士2013年起涉足核药领域,主导推进Pluvicto项目;药化SVP王彦军博士,曾于Progenics 、Siemens分子影像中心负责靶向放射药物开发;生物SVP何进秋博士,曾供职于Roche、GSK等,领导及参与30多个新药开发,他将ADC的很多研发理念借鉴到核药领域。

丰富的诊断性核药与治疗性核药的研发经验,国际化的视野和思维方式,以及希望在新兴重磅赛道上实现中国创新的愿景,让我们共同走到一起。

成立以来,晶核也不断选拔与培养核药人才,逐步构建了一支从临床前到临床的阶梯式队伍。

目前晶核已构建了靶向核药开发的专有技术平台,包括J-Linker多功能偶联平台、配体筛选平台、同位素标记平台和影像评价平台。其中,通过J-Linker多功能偶联平台,可以有效提高药物在疾病部位的暴露量,并降低其它器官的暴露量,进而为晶核生物研发管线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更宽的安全窗口。


差异化管线,快速进入临床试验

依托创新平台,晶核已经打造多条差异化靶向放射性核素疗法管线,包括Best-in-Class和First-in-Class管线。我们也凭借丰富经验将产品快速推进至临床试验,展现出行业领先的研发效率。

其中,晶核生物首条实体瘤管线JH02临床前研究数据显示,相较国外同类型产品,JH02具有显著优势,包括更高的安全性、更优的治疗效果以及更简单的生产工艺,同时该药物在中低表达的模型有较明显优势。

JH002于2023年6月、7月分别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的默示许可,开展用于治疗PSMA前列腺癌的临床试验。这让晶核生物成为国内首家在TRT领域管线中美双报获批的企业。目前JH02的I期注册临床已经完成全部入组工作。

此外,晶核生物针对多肿瘤适应症诊疗一体分子JH04已经完成了诊断的IIT(Investigator Initiated Trial)临床研究入组,治疗IIT正在开展,IND申报正在快速推进中。

接下来,我们也将进一步推进JH02的临床工作、JH04的IND申报及临床开发,以及后续多个全球创新管线临床前研究和IIT研究。公司也将继续推进全球化布局,包括海外临床及项目海外权益的合作开发。


总体来说,核药管线在全球范围仍属于早研阶段,我们希望能够在TRT创新发展的“快车道”上继续跑出加速度,最终站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国创新核药的风采。






后缀.jpg

版权声明: 创新中心创新赋能平台中,除来源为“创新中心”的文章外,其余转载文章均来自所标注的来源方,版权归原作者或来源方所有,且已获得相关授权,若作者版权声明的或文章从其它站转载而附带有原所有站的版权声明者,其版权归属以附带声明为准。其他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本网站发表及转载的文章,均需经原作者同意。如果您发现本平台中有涉嫌侵权的内容,可填写「投诉表单」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本平台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评论

登录后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