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观 | 结构性机会长期存在——beta视角下的成长期消费投资策略

阿里云创新中心> 创业资讯> 码观 | 结构性机会长期存在——beta视角下的成长期消费投资策略
0

码观 | 结构性机会长期存在——beta视角下的成长期消费投资策略

心向辽阔探索不熄 2024-09-27 13:00:26 395
码观

码观 | 结构性机会长期存在——beta视角下的成长期消费投资策略

心向辽阔探索不熄 源码资本 2024年09月27日 13:00

过去十年,中国有近百家百亿美元独角兽企业诞生,其中70%-80%都曾得到过创投机构的投资,而这些公司引领了每一个行业的成长。源码也成功抓住了一些大beta的百亿美金赛道机会,比如字节跳动、美团、理想汽车、贝壳等。现在,也有几十家码荟成员正在从十亿美金到百亿美金的成长过程中。

宏观环境日益明朗,9月24日,国家金融三部门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一系列资本新政,为市场注入强心剂。9月26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经济工作,释放强烈的稳增长信号。我们以超长期视角看待价值创造,坚信诸多结构性机会长期存在——来自于科技驱动、全球化、国产替代、产业升级,来自于管理优化、创新、开放与专注。源码坚持投资于科技驱动的创新,投资于持久真实价值的创造,我们将持续分享beta视角下的成长期公司投资策略,期待与更多优秀的创业者同行。

本文作者为源码董事总经理韩光。

以五到十年时间维度看,我们认为AI、出海、以及本土市场的国产替代是确定性高、影响范围广、可能有新巨头公司出现的大趋势;而这三大趋势和各个行业交叉形成的矩阵,形成了我们关注领域的基础框架。


1

出海“雁阵”形成

本质上,出海的逐步升级是一个国家国力另一种形式的体现。

以日本产业为例,从日本过去几十年的经验看,其不同行业依次出海,出口产品也在逐步升级。观察日本典型企业的出海时间,能看到不同行业出海节奏的交织起伏。

先是50年代的纺织企业,到60年代的家电/汽车/机械品牌,再到90年代的消费品牌和生活方式品牌,最后是21世纪的娱乐和精神文化品牌;对应着产品从OEM到简单消费品,到复杂工业品和消费电子产品,再到生活方式品牌,最终到文化符号和价值观向外输出的过程。总体表现为从简单产品到复杂产品,从功能属性强到价值属性强,逐步升级的趋势。

中国近10年在出口方面也在经历重大变化。首先,中国出口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简单贸易和简单消费品占比已经下降,制成品尤其是复杂产品的比例已占据主要位置。其次,中国领先企业逐步在海外占领心智,海外消费者对中国产品的信赖感逐步提升,品牌的出海“雁阵”正在形成期。

回看一级市场,出海已是“共识”主题之一,重点在于如何选择投资机会。具体策略而言,我们有三类bet。

首先是OEM/ODM向品牌转型,企业本身作为优秀的OEM供应商,在早期积累了一定的制造能力、管理能力、产品设计能力,以及海外客户关系,在其开始逐步建立自己的品牌时期会是一个好的投资介入点。不是所有企业都能突破这个阶段,但如果突破,护城河会更快。过往我们能看到多个行业都有这类案例,包括宠物行业的乖宝、家具行业的匠心等,以及我们投资的英得尔,也是在车载冰箱领域从代工起家开始逐步做自有品牌。

二类是“小冠军”的横向拓展,寻找在单一市场、单一品类、单一渠道已经得到验证的公司,在其拓展市场、品类、渠道的初期介入,这需要团队组织运营效率较高。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是安克创新,设立初期依靠充电宝起家,2014年7.5亿收入,2015年13亿收入;16年进军无线音频、智能家居,而后不断拓展品牌,21年推出扫地机器人品类;22年启动便携式储能电源等产品线。

最后一类是“卷王出海”,在国内市场中有潜力获胜同时有出海可能的公司,bet团队的海外运营能力和适应当地市场的能力。国内多个消费行业头部公司已在出海,包括零售行业的名创优品、潮玩行业的泡泡玛特、茶饮行业的蜜雪冰城等。

总体来看,所谓出海投资,并不只为了投资“出海”而“出海”,而是投资到优秀的企业,在他们寻求更大的市场空间和需求的过程中为其助力。我们也相信在中国出海雁阵正在形成的当下,会有更多的优秀品牌和投资机会的出现。

2

消费领域“水大鱼大”

消费领域如制造领域一样也存在“国产替代”。随着消费者对国产品牌的接受度日益提高,近10年来,无论是在渠道端还是品牌端,都涌现出了大量优秀的国产品牌,这也是2020到2021年一级投资市场“消费热”的原因之一;而近1-2年国内消费投资面临阶段性的退出和流动性问题,我们也常被询问,国内消费领域还能不能投?我们的答案是可以,源码也在持续积极关注其中机会。
消费公司有不少细分板块具备不错的生意属性,可建立壁垒,长期ROIC高且能持续产生现金流。
从历史看,中国市场规模大,且由于人群代际的变化,总是存在未被很好满足的消费需求,因此能持续产生新的大体量的消费公司。
过往一级市场也在持续输出优秀的消费公司,近五年首次融资的许多品牌目前也已颇具体量甚至完成上市,包括瑞幸咖啡、名创优品、巨子生物、塔斯汀等。而在消费赛道阶段性遇冷的当下,公司估值更加合理,投资竞争也相对变弱,我们认为目前正是很好的消费投资时点。
渠道层面,我们关注渠道产品合一的万店连锁
过往制约万店连锁产生最大的因素是管理能力的欠缺,极少有团队能管理大型组织,因此企业到一定规模难以抵挡组织重力。这对公司的考验很多,包括管理工具、组织文化、创始团队的学习能力等。在过去10年中,这些因素逐步改善,包括IT系统和基础设施的变化、跨国企业和领先民营企业人才外溢对中国整体商业管理能力的提升、新一代创始人个人综合素质提升等。而其他次要的制约因素也在逐步解锁,包括居民消费能力的加强,市场均一性的增强等等。我们认为,中国本土消费市场未来还有10+个连锁品牌的新机会,长期可能还会更多。
而品牌层面,我们关注本土品牌弱势品类中的“国产替代”。品类维度,中国消费市场经过数十年发展,总体是国产玩家优势大于国内玩家。过往5年在食品饮料、运动服饰、家电、3C电子等领域均有不少细分品类本土品牌销售额占比有明显提升(vs国外品牌)。虽然国内消费者对国产品牌的总体接受度在提高,但仍有一些品类是国外玩家占优,这些是我们关注的重点领域。到公司标的层面,过往每个行业的挑战者切入角度各不相同,包括更好的性价比、新技术带来的新功能/新形态、更快的迭代速度和上新、老品牌焕新等。每一个行业的挑战者出现时机也不同,需要耐心等待。
总体而言,消费市场,水大鱼大,我们相信其中仍有机会。“无法预判鱼会从什么角度蹦出来,我们需要做的是守在溪边”。

3

AI+或许是接下来10年最大的机会

AI应用层面看,目前还在早期阶段。2022年11月OpenAI发布ChatGPT以来,资本和巨头疯狂“砸钱”,但大家期待的Superapp迄今仍然没有出现。回看历史经验,第一代iPhone在2007年发布以后,最初霸榜appstore的是大量浅层应用和小工具,几年后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大赢家才开始陆续出现。我们认为,未来随着模型推理和多模态能力进一步提升,以及大模型调用成本进一步下降,AI时代的超级应用会逐步解锁。
AI+消费层面,则是AI中的次优先级。我们正处于AI+消费创新周期的早期,过去1年,已经开始看到诸多过渡产品的出现。
一类是AI与硬件的结合,以增强现有产品功能体验或者创造新产品形态的方式呈现,前者包括了实时翻译耳机、AIPC、AI手机等,后者则有AIpin、Rabbit等作为代表。
另一类则是AI介入公司业务流程的进行赋能或重构,例如AI在客服领域的应用,节省人力成本,ROI也更高。但这类机会,目前以提升业务效率为主,更期待出现类似自动驾驶改变出行、Mobile改变咖啡连锁这类对业务模式/流程的变革。

后缀.jpg

版权声明: 创新中心创新赋能平台中,除来源为“创新中心”的文章外,其余转载文章均来自所标注的来源方,版权归原作者或来源方所有,且已获得相关授权,若作者版权声明的或文章从其它站转载而附带有原所有站的版权声明者,其版权归属以附带声明为准。其他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本网站发表及转载的文章,均需经原作者同意。如果您发现本平台中有涉嫌侵权的内容,可填写「投诉表单」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本平台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