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为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提供了清晰路径和精准落点。
上市公司是实体经济的“基本盘”,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微观基础。抓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就是抓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稳增长,就必须推动上市公司稳健发展。然而,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上市公司同样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8月7日,由中国经营报社主办的“2024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为进一步提升上市公司发展质量贡献智慧与力量,助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经营报社社长、总编辑季为民在致辞中表示,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经济的重要参与主体、重要增长引擎。提高上市公司发展质量,已经成为现阶段中国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的重要课题,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也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和内在要求。
“回顾总结过去的发展经验,上市公司的市值变化与GDP增长呈现高度的一致性。过去一年,中国上市公司科学把握发展机遇,以科技创新为手段,综合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季为民指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建立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长效机制”“完善上市公司分红激励约束机制”等一系列改革举措。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上市公司研究中心主任张平表示,持续提升上市公司的创新与治理水平,首先要建立“信任+激励”的机制,要理解创新并非科技发明,而是商业活动。其次要推动上市公司治理现代化,必须推动公司颠覆式创新和容错制度的建立。
今年以来,随着我国三大证券交易所起草发布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指引、财政部发布企业可持续披露的基本准则,我国可持续披露规则体系逐步走向成熟,中国资本市场对ESG的关注度和实践水平不断提高。
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提到:“一方面,2024年上述指引的发布,使得包括央企在内的部分上市公司正式迈入ESG‘强制性披露’、其他上市公司被鼓励披露的新阶段,ESG在企业和投资者两端呈现实践和认识都快速扩容的趋势。另一方面,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要求上市公司强本强基,而ESG作为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其重要性和战略价值已被提到新的高度。”
“目前,A股的上市公司有5375家,披露2023年度ESG可持续发展相关报告的共有2165家,披露率仅为40.28%,但跟2023年和2022年来比分别都上升了5个百分点,2023年是35%,2022年是30%。这说明中国的上市公司从对投资者负责的这个角度,或相互信任的角度,一直在努力前行。”中碳科技(湖北)有限公司总经理沈双波如是表示。
兴业碳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兴业研究首席绿色金融研究员钱立华进一步指出,随着ESG信息披露要求的提高,预计未来监管部门会出台更多细化的指南,对上市公司的指导性会更高。如果上市公司依据相关规则逐渐提升披露能力,可以实现“以披促管”。通过相关披露来进行企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管理体系建设和能力提升,这样也有助于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在论坛上,《中国经营报》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上市公司研究中心发布《中国上市公司发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旨在系统记录中国上市公司发展,以中国上市公司价值评估为特色,并从微观上市公司运营中发现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情势,对未来经济发展与资本市场改革趋势进行展望。
中国社会科学院上市公司研究中心副主任张鹏对《报告》解读道:“随着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型,作为中国企业的优质代表,上市公司与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相一致。一方面,传统产业上市公司通过与新经济、新业态和新模式相组合,重组了传统产业的内生发展逻辑,在‘新’的牵引下实现‘旧’的‘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另一方面,新型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新产业上市公司高成长为中国经济找到了新的动力,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再到中国智造成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亮眼标志。”
谈及如何推动金融的高质量发展话题时,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研究员何德旭表示,金融高质量发展最核心的是三个方面:优化金融服务、维护金融安全和推进金融创新。金融监管要监督引导金融机构为实体经济服务,监督好金融领域的腐败和乱象。另外,金融监管也要加快数字化转型,强化对监管的监管,这也是我们现代监管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何德旭建议,要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的建设,在已有的存款保险制度、保险保障基金、信托保障基金等基础之上再构建最后一道金融风险的防线。要加强和完善金融风险的管理,要认识到维护金融安全的极端重要性,要在发展的过程中化解金融风险,尤其是要注意不要让局部的金融风险向系统性金融风险演化。
此外,近年来发展迅猛的AIGC技术也成为论坛上讨论的热点。根据研究机构Everypixel Journal的统计报告,自2022年以来,仅用18个月的时间,人工智能已经生成了150亿张图片,相当于人类摄影师150年的拍摄量。在生成的150亿张图片中,其中80%来自开源模型,人们使用 AI 生成工具,每天创建3400万张图片。
视觉(中国)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编辑、副总裁张宗堂指出,AI生成图片除了数量方面迅速增长,生产的质量也在快速提升,经过几代的变革之后,已经基本能够达到真假莫辨的状态。尽管AIGC浪潮汹涌、数量增长巨大,但AI仍处于辅助创作的阶段,驾驭AI的创作者依然扮演着主导角色。
“由于AIGC是用人工智能技术学习前人知识产权成果生成的内容,如何进行版权保护就成了全球范围都关注的重大问题。”张宗堂指出,目前AIGC的版权保护问题讨论的范围很广、内容很多,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属问题;二是AIGC生成的平台如何履行平台职责问题;三是用于模型训练数据的合规性问题。
我们关注国内外最热的创新创业动态,提供一站式的资讯服务,实时传递行业热点新闻、深度评测以及前瞻观点,帮助各位创业者掌握新兴技术趋势及行业变革,洞察未来科技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