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AI PC,未开繁花 >> 点击 查看
PC和手机、智能音箱、智能眼镜等终端设备一样有着高频的交互属性,并且作为全场景生产力工具,AI对于效率上的提升,在PC上的感知会更明显。另外,相较其他终端设备,PC在存储容量、设备空间、核心硬件等多方面的优势,也能承载更多元的AI生态。目前,从AI大模型的相关应用来看,PC仍是大模型的最优载体。从ChatGPT到Microsoft 365 Copilot,杀手级应用往往最早出现在PC上,AI在这类生产力设备上对于效率的提升是立竿见影的。因为PC对于功耗和算力等问题的处理会简单一些,即便是笔记本电脑,受益于GPU性能迭代和最新的NPU架构出现,性能也尚有提升空间。联想的第一批AI电脑集中在笔记本,也证明了这一点。
2. Ai Pin之后又来一款AI掌机,售价1400一天卖万台,网友吐槽:我为什么不直接用手机? >> 点击 查看
在近日举办的 CES 2024 展上,基于大型行为模型(Large Action Model, LAM)研发下一代操作系统的 AI 公司 Rabbit 推出了一款手掌大小的 AI 智能设备 —Rabbit R1,售价 199 美元。 该公司创始人兼 CEO 为渡鸦科技创始人吕骋。R1 是一个完全独立的设备,主要通过自然语言进行驱动。小小设备五脏俱全,触摸屏、按钮、滚轮、麦克风、扬声器、360 度全景摄像头,支持蓝牙和 Wi-Fi,还支持 USB-C+SIM 卡槽。
3. AI风口下的创业者,人力缩减一半,靠AI开了几十家店 >> 点击 查看
2023年,黄学烽公司最大的收获,就是这双“看不见的手”。他买了5个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账号,它能模拟人的各种操作,在任何应用程式上进行鼠标点击、键盘输入、读取信息等自动化操作。靠RPA技术,黄学烽公司的人力缩减了一半,同时开了几十家跨境电商店铺。影刀公司在RPA软件里内置NLP、大模型、CV这三大AI功能,能熟练使用RPA软件的人,在就业市场上的薪资水平比普通运营人员高出几千元。
4. 李飞飞、吴恩达对谈:这一次,AI 冬天不会到来 >> 点击 查看
在正在进行的 CES 2024(国际消费电子展)上,著名的 AI 科学家吴恩达和李飞飞出席了「伟大的思想,大胆的愿景」环节的小组讨论,就「人工智能的下一步是什么?」进行了 40 分钟的对谈。吴恩达是 Google Brain 的创始人、斯坦福大学副教授教授,也曾是 OpenAI 首席执行官山姆·奥特曼(Sam Altman)的老师。李飞飞是斯坦福大学 Human-Centered AI 研究所联合主任、谷歌云(Google Cloud)前人工智能/机器学习首席科学家。两人一致认为,2024 将会是AI 技术继续深化的一年,同时也会覆盖到更多行业,成为下一次数字革命或工业革命真正的变革性驱动力。
5. 12家AI芯片创企,盯上大模型生意 >> 点击 查看
芯东西1月10日报道,谈起生成式AI热潮的受益者,没有人能忽略英伟达。据The Information统计,目前北美地区至少有12家AI芯片创企想从英伟达独享的生成式AI算力红利中分一杯羹。这些创企创办时间不超过8年,其中有5家都是2022年创办的,有4家创始成员有谷歌背景。累计融资金额最高的Cerebras,早已凭晶圆级芯片声名鹊起;成立相对较晚的5家创企,创始成员背景也各有千秋。
1. 在AI这件事上,Steam认怂了 >> 点击 查看
1月10日,V社公布调整之后Steam包含AI内容游戏发行新规,将在游戏发行前对游戏进行审核,同时会将开发者披露的信息放在商店页面,供玩家了解该游戏是如何使用AI技术,同时上线后采用一套AI内容举报系统。这也是对此前AI游戏差别对待争议的后续回应,游戏与AI不可分割且超高速的发展趋势迫使V社承担相应的平台责任,通过事前、事中、事后等更多途径来协助游戏+AI的规范与发展。游戏+AI真的挡不住了。
2. 八问Canva:在AI时代称王还是落败? >> 点击 查看
根据 The Information 的报道,截止 11 月,Canva 拥有超 1.65 亿 MAU,ARR 接近 20 亿美元,同比增长 50% 以上,并且保持着正向现金流。在 12 月初 Canva 官方发布的年度回顾中,其 MAU 已经突破 1.7 亿,在过去 12 个月实现了 6000 万的 MAU 增长。
尽管上一轮正式融资估值为 400 亿美元,目前 Canva 的老股交易估值在 260 亿美元左右。市场上投资者对它的担忧普遍围绕两个问题:一是进军企业客户的 Canva 会遭到微软和 Adobe 的挤压;二是 AI 会彻底颠覆掉 Canva。
3. 环球AI现状:世界并不总是平的 >> 点击 查看
2016年,击败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后,AlphaGo短暂掀起人脸识别、自动驾驶等人工智能浪潮。2023年,ChatGPT的横空出世让大模型成为AI界当之无愧的“顶流”。泡沫破灭,资本冷静后,不理智的潮水终于褪去。如今,AI界鲜少再重谈人脸识别,自动驾驶难以落地,而在国内,大模型也从当红炸子鸡慢慢成为投资人投不起的领域。研究人工智能的群体已经熟悉了这一模式:在“人工智能的春天”,投资机构过度承诺,媒体过度炒作,紧接着便会迎来“人工智能”的寒冬。
环球并不同此凉热。在美国,VC圈对人工智能投资热情不减。而在积极拥抱AI的东南亚,中美正在进行AI技术与投资的角逐——2020到2021年,来自美国和中国的投资者,参与了267笔东南亚人工智能公司的投资交易,占总投资比重40%。
4. PerplexityAI获英伟达、贝索斯参投7360万美元融资,AI时代的搜索能颠覆谷歌么? >> 点击 查看
2022年8月,在生成式AI浪潮的初期,四位不同行业的工程师聚集在一起,要做一个AI驱动的搜索引擎,挑战谷歌。他们向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对话式的搜索(答案)引擎,用户提出问题,它给出回答,并标明答案的出处。
这看起来像带有联网功能的ChatGPT,但与ChatGPT不同的是,它更追求答案的准确性,正如公司的创始人Aravind Srinivas所说:“我们来自学术界,有一个原则,就是在撰写论文时,你不能说你无法引用的东西,这也是我们公司的核心原则,我们试图让LLM永远不要说它无法证实的事情。”
AI工具箱 >> 点击 进入
阿里云汇聚市面上最新、最全面的AI工具。从此,让你的创意不再遥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