豌豆荚的一个“教训”

阿里云创新中心> 创业资讯> 豌豆荚的一个“教训”
0
0

豌豆荚的一个“教训”

山寨郝晓茹 2016-07-08 07:00:00 329
导语:某些类型的产品,可能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人员来主导,而豌豆荚的文化没有及时适应这种变化。
几个月前报了豌豆荚的选题,想做个理想主义创业公司的系列报道,以这家个人最感兴趣的公司开篇。

当时很想弄明白一件事。Google 有搜索引擎广告这个印钞机,所以在做一些看似不着边际的项目。豌豆荚也在做一些不易看清商业价值的产品(锁屏、通知清理、一览),是不是它的应用商店业务,也是个小小的印钞机,可以支撑他们探索其他业务呢?更直白的说法,想知道豌豆荚能不能“小而美”。选题最终没做成。但也不是一点儿工作都没做,我找了几个豌豆荚的前员工聊天。印象比较深的是,有两位从事运营工作的前员工(其中一位是游戏运营)告诉我,豌豆荚的文化对于产品设计师和技术工程师更加友好,运营人员不容易得到重视和晋升。当时不觉得这个“发现”可以支撑一篇文章,就没写。最近看到师北辰的《多面豌豆荚》一文,也提到了豌豆荚对运营工作的相对轻视:豌豆荚工程师文化非常强,在公司内部,产品设计师和工程师是项目主导,运营、市场、商务的地位都排在第二位。虽然豌豆荚把产品经理叫做「产品设计师」,但豌豆荚的产品设计师是几乎不支持运营、市场或商务活动的,这类设计需求全部外包。
工程师文化主导产生的第二个问题是,很难招到优秀的运营人才。应用商店大部分收入来自游戏业务,游戏业务是重运营业务,豌豆荚的薪酬设计、内部协作和资源配置对运营人才都不友好,相比于腾讯和小米这样的公司、以及游戏公司而言,对运营人才的竞争力非常有限。而且师北辰做了不错的总结:就国内目前的环境,还远没有「进化」到仅靠产品技术本身,就能持续(豌豆荚曾经在行业排第一第二,但那时巨头们以及智能手机厂商们还没开始重视应用市场的时候)将业务做到第一梯队、甚至第一的位置。

我猜想豌豆荚的高层,对这种情况是了解的。因为正是他们维护的工程师文化导致这种情况出现。别忘了CEO王俊煜是一线产品人员。仿照《李翔商业内参》的方式来总结:维护工程师文化,很难;但是发现非工程师员工的心态细微变化,更难。企业家坚守的企业文化,可能在不同的阶段起到截然相反的作用。
做产品的人,总是倾向于相信“酒香不怕巷子深”;做运营的人,则倾向于认为“酒香也怕巷子深”。某些类型的产品,可能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不同专长的人员来主导,而豌豆荚的文化没有及时适应这种变化。这大概可以算作复盘豌豆荚这个案例的时候,企业家能得到的教训之一。但也有可能,所谓的教训只是马后炮罢了。企业的实际运作环境要复杂得多,简单总结出一个“教训”来,无异于耍流氓。who knows?
                                                本文转自雷锋网,如需转载请至雷锋网官网申请授权。
版权声明: 创新中心创新赋能平台中,除来源为“创新中心”的文章外,其余转载文章均来自所标注的来源方,版权归原作者或来源方所有,且已获得相关授权,若作者版权声明的或文章从其它站转载而附带有原所有站的版权声明者,其版权归属以附带声明为准。其他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本网站发表及转载的文章,均需经原作者同意。如果您发现本平台中有涉嫌侵权的内容,可填写「投诉表单」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本平台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评论

登录后可评论
AI助理

你好,我是AI助理

可以解答问题、推荐解决方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