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网讯 电线杆上鸟儿啁啾,麦田里绿波荡漾。站在世业镇卫星村的沟渠田垄边,目之所及,一派田园风光。没有闲情逸致欣赏,国家统计局镇江调查队农业调查处调查员程媛媛待车停稳当就立即下车,从后备箱里取出一架无人机,熟练地调试起来。这里正是农作物遥感测量和对地调查抽选的调查样方之一。
随着“嗡”的一声,银灰色无人机腾空而起,在阳光下划出一道流畅的弧线,开启调查样方的航拍。
起飞、加速、盘旋……无人机如同一只灵动的机械飞鸟,按照预先设置好的航线,在200米乘以200米的调查样方上空穿梭。镜头不断捕捉着地面的景象,将农田的每一寸细节都转化为数字信息。程媛媛紧盯着手中的设备屏幕,仔细观察着无人机的飞行状态和拍摄数据,神情专注而投入。
眼下,类似的场景正在我市多地陆续上演。农业调查人奔忙于全市样本村和调查样方,紧锣密鼓开展起秋冬播农作物面积遥感无人机对地调查工作。
无人机飞行的间隙,程媛媛不忘关注冬小麦的长势。“前段时间,镇江遭遇大风天气,我们担心会影响小麦的生长。如今看来,小麦正在抽穗,有的已经扬花,但还未进入灌浆期,麦穗重量尚轻,并没有出现倒伏现象,总体影响不大。”她一边操作一边分析道。
约十分钟后,无人机完成拍摄任务,平稳返航降落。然而,对于农业调查人而言,真正考验经验与技术的工作环节才刚刚开始。
回去以后,他们要将无人机航拍获得的图像数据利用专业软件进行拼图、校准,划分出不同的地块;通过图片查看和科学分析解译地块信息,填报作物名称、播种面积、用地类型等详细信息。
遇有特殊情况,程媛媛和她的同事们还需再次到现场实地查看核实。最终,汇总所有调查样方的信息,进行不同年份、不同地区的比对,形成作物种植面积变化情况。“这样,调查任务才算初步完成,后期还需逐级审核,以确保数据质量。”
这些似乎习以为常的数据影像处理流程,实则是农业统计调查方法的一次重大变革。曾几何时,农作物播种面积调查工作全靠人力。调查员们需要手持皮尺,在田间地头一步一步丈量。一个样方的数据调查下来,往往需要耗费近一个小时,耗时又费力。炎炎烈日下,调查员们汗流浃背;刮风下雨时,他们也只能咬牙坚持。
如今,科技赋能彻底改变了这一状况。调查员只需设置好飞行路线,无人机就能自动完成飞行航拍,十多分钟便可获取一个样方的图像信息。
程媛媛表示,随着近几年装备不断升级,飞行稳定性、安全性和数据传输能力都得到显著提升,调查开展也日趋便利。“电池性能的优化、机身设计的改进、后台系统的迭代,让无人机续航里程更长,携带更加轻便,飞行也更加稳定,我们调查起来省心省力多了。”
更为重要的是,农作物播种面积遥感测量能提供可视化的测量结果,定位准确、直观性强、能展示更多空间分布细节,切实提升了调查工作质量和效率。在空间信息技术的加持下,主要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数据更加精准,也为粮食生产数据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无人机的螺旋桨在田野上空飞速旋转,不仅丈量着土地的面积,更丈量出农业统计调查的新高度。而等待着农业调查人的另一场重头戏也即将拉开帷幕。“摸准面积后,下一步就是调查产量。再过一个多月,我们又要奔走忙碌,开展小麦实割实测工作,这是粮食产量调查的核心,也是农业调查的‘王牌’。对此,我们已经做好准备!”程媛媛说。(记者 陈志奎 通讯员 田晨)
责任编辑:华筱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