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图景在镇江更快变成现实——《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镇江10周年,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要求,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一以贯之推动产业强市等既定战略部署有效落地,努力在服务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中展现镇江作为,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社会保持安定有序。既定的116项重点工作任务、40项民生实事项目得到较好落实,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顺利实现,其中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增长5.8%以上。
2024年:努力展现更大作为
努力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展现更大作为
● 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60家,新获评中国独角兽企业2家、省瞪羚企业28家。新引进大专以上人才4万人。
● 选择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新型储能和氢能三大未来产业展开先期布局,“四群八链”产值增长超4%。镇江参与建设的长三角大飞机集群、苏南特钢材料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 7家企业入选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
努力在推进经济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展现更大作为
● 全市签约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入园率提高到90%,26个保留园区对全市项目投资的贡献度较2023年提高2.6个百分点。
● 全年新增各类经营主体5.5万户、总数达到61.8万户。
● 全年签约亿元以上项目总投资额增长40%、达到2300亿元。
努力在促进城乡融合和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展现更大作为
● 新认定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71个。
● 古运河整治后水清岸绿、灯火流萤,成为市民休闲打卡地。
● 312国道宁镇段快速化改造工程进入扫尾阶段。
● 镇江经开区大路水上机场通过竣工验收、成为华东地区首个水陆两用通用机场。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5%。
● 全市出口总额增长7.6%,对外贸易规模达到1035亿元。
努力在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上展现更大作为
● PM_2.5年均浓度下降到34.6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提升到81.1%,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保持100%。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发现珍稀濒危物种37种。
● 全市单位GDP能耗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下降目标。全市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增长54%,绿色电力消费量增长61%,句容抽水蓄能电站1号、2号机组投产发电,五峰山长江大跨越输电工程(目前全球最大的“交改直”项目)竣工投用。
努力在加强民生保障和基层治理上展现更大作为
● 78.1%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向7.2万多名困难对象发放保障金4.6亿元,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努力在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上展现更大作为
● 新增2家3A信用等级国有企业。
● 推行房票安置,支持住房改善政策效应持续释放,房地产市场预期改善。
● 生产安全事故和死亡人数保持“双下降”。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镇江,殷切寄语“镇江很有前途”。十年来,历届政府牢记嘱托、接续奋斗,努力推动现代化建设在镇江结出更加丰硕的“强富美高”实践成果。
经济强
城市综合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稳居全国百强。经济总量连续跨越三个千亿级台阶,202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5500亿元,是2014年的1.7倍。
生态美
成为全国工业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城市,蝉联三届国家卫生城市,蝉联两届中国人居环境奖。PM_2.5年均浓度较2014年下降48.7%,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较2014年提升15.2个百分点;全市域劣V类水体基本消除,长江干流断面水质保持Ⅱ类。
百姓富
民生“七有”迈出一大步,连续十年入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两度获评“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称号。2024 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8510元,是2014年的2倍;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0.12岁,较2014年提高2.71岁。
社会文明 程度高
蝉联三届全国文明城市。2人获评全国道德模范;每十万常住人口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比提高至19.1%。
2025年:“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
从宏观形势、政策走向和自身基础综合考虑,我们设定2025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完成省下达目标,粮食产量保持基本稳定。
2025年将着力抓好九个方面工作
驭好“三驾马车” 增强经济稳中向好基础
● 持续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新签约亿元以上产业项目总投资额达到2300亿元,新开工项目列统投资额达到37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达到2.5亿美元以上。
● 有效激发有潜能的消费。力争全年吸引游客超过6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620亿元。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抓牢产业发展 夯实新质生产力产业支撑
● 着力建设优势产业集群。力争“四群八链”产值达到4300亿元。
● 持续深化数字赋能。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发布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清单,新增省级先进级智能工厂5家。
●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新增现代服务业企业90家。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下降至13.5%。完成连镇铁路镇江东货场迁建项目主体工程。
培厚创新土壤 锻造高质量发展科技引擎
● 规上企业研发投入增长12%以上,新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50家以上, 新增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10家以上。持续提升在镇高校毕业生留镇率,新引进大专以上人才4万人。
●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8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55%。
加强开放合作 促进区域共同发展繁荣
● 共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和涉企服务“一类事”改革,推进异地事项跨域办、跨省通办。净增“四上”单位400家。
● 深化区域产业创新协作。深度参与沿沪宁产业创新带、 南京都市圈产业创新共同体建设。
● 增强交通运输互联互通。开工建设丹金高速公路项目,建成国家区域性公路交通应急装备物资镇江储备中心。
● 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全市公立医院全面接入省卫生健康云临床检验平台,实现临床检验结果共享互认。推出运河百景、长江百景特色标识。
加力生态保护 塑造高质量发展绿色形态
● 达成省下达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类比例稳定保持100%。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
● 新增省级以上绿色制造单位15家。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增长5%,绿色电力消费量增长10%。力争大宗货物铁路、水路运输比重提高至55%。
● 驰而不息抓好长江“十年禁渔”。新增造林绿化1.6万亩,修复湿地1000亩、历史遗留矿山2250亩,新建设生态安全缓冲区2个。
加快城乡融合 筑牢现代化建设乡村根基
● 深化推广“戴庄经验”,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到75%以上,粮食总产量保持在98万吨以上。新认定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43个。新增产值超2亿元农业企业2家,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超200万元。
● 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一心为民造福 厚植高质量发展民生成色
● 稳定和扩大居民就业。城镇新增就业2.4万人,“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
● 加强社会政策兜底保障。探索“物质+服务”综合救助模式。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覆盖率达到98%。
● 逐步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全面推行中小学全员导师制和学科中心制,探索推行“优秀校长+骨干教师”组团式交流轮岗,加快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新建基层慢病筛防中心3个。办好镇江市第十七届运动会。
● 培育和弘扬文明新风。创成全域全国文明城市群。
强化风险防控 守牢高质量发展安全底线
● 持续推进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治,坚决杜绝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发生。
●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平台建设。深入推进信访问题源头化解,化解稳定率保持在95%以上。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发扬自我革命精神忠诚履职尽责
● 市政府将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树牢正确政绩观。
● 市政府将始终走好群众路线,自觉接受监督批评。
● 市政府将始终涵养严实作风,努力争取最好结果。
巩固深化党纪学习教育成果,把按规律办事、按规矩做事作为必须坚守的原则
坚持守正创新的正确路径,使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根本保证,沿着正确政治方向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
坚持系统观念的重要方法,增强改革的科学性协同性有效性。
坚持全面依法治理的重要保障,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的内在要求,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有力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