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机会与中国机会,企业服务7 年 50x 增长“思考框架”

阿里云创新中心> 创业资讯> 国际机会与中国机会,企业服务7 年 50x 增长“思考框架”
0
0

国际机会与中国机会,企业服务7 年 50x 增长“思考框架”

Jason 林文丰 2023-12-29 10:40:48 809
世界观、结构性机会与2024 年战略今年4月推出了《大模型背景下的企业应用软件创业者行动框架》,指出了创业者

国际机会与中国机会,企业服务7 年 50x 增长“思考框架”

靖亚资本 2023-12-29 10:44


世界观、结构性机会与2024 年战略


今年4月推出了《大模型背景下的企业应用软件创业者行动框架》,指出了创业者应当从第一性原理出发,思考Chat-UI、生成、推理和任务编排四大能力对于企业软件产品设计的影响。


9月底,推出了第二篇文章《抓住巨大的机会:大模型背景下的企业应用软件创业者思考框架》,指出大模型对中国企业应用软件创业者的四个机会。


现在2023年12月初,我们与更多寻找国际机会的创业者、政治经济学/商业的思考实践者、一流投资人交流。


开篇明义,这篇文章希望帮助创业者抓住 7 年 50x 增长的结构性机会,更好地制定2024年战略:


国际市场 x 人工智能大模型有巨大的结构性机会,服务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经济的软件、软件驱动的业务或者产业网络平台有巨大的结构性机会


一、7 年 50x的目标需要抓住结构性机会才能实现,为此需要重塑世界观


1. 指数增长主义:以指数增长为思考的起点、思考结构性的变化、把所有能量放到最关键的举措上

2. 理性乐观主义:不凭借天性乐观,通过理性的分析,清晰理解“市场x 技术”在过去、当下和未来会让世界变得更好

3. 贝叶斯主义:重视洞察,创造、检验解释世界的理论假说,不断实践、不断更新信念


二、国际市场有巨大的结构性机会


1. 全球化 4.0正开启,这次是国家间数字和虚拟系统的互联互通以及相关理念和服务的流通;第四次工业革命“智能革命”正开启,以“人工智能大模型”为核心生产要素;人工智能大模型x 规模更大的自由市场经济能够焕发更高的价值

2. 在“智能革命”时代,华人有“不公平”的竞争优势,更努力、更聪明、更冷静和更低成本的中国工程师红利

3. 华人创业做PLG 和SLG 都很有机会


三、人工智能大模型有巨大的结构性机会


1. 连接主义成为主流,一定范围内模型规模越大、效果越好

2. 通过数据找数据,大模型正在形成世界模型并创造新模型

3. 万物摩尔定律,智能总量每18个月翻一番

4. 围绕Jobs to be done,提升人的体验、提升 agents 的体验

5. 巨大的机会包括:a)聚焦“业务人员”的可解释的 AI软件;b)规模化直接向客户交付结果的企业服务;c)大模型驱动的自带生产力的效率工具;d)Video first 的AI 软件;e)新一代产业网络平台,赋能并集合自由职业者


四、服务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经济的软件、软件驱动的业务或者产业网络平台有巨大的结构性机会


1. 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中国软件市场机会有自己的规律:a)选对客群和客户,与其教育客户不如满足客户“想要的需求”,比如尝试软硬件结合;b)企业软件创业者需要掌握好“数据”这个生产资料;c)重视生产关系,比如如何建立优势明显的销售、营销体系;d)"从卷变为全方位创新“:商业模式、产品、组织、客户成功、交付、营销和服务创新;e)等待时机;

2. 有国际影响力的绿色经济、数字经济、内外双循环经济有结构性的机会

3. 更好的软件、软件驱动的业务和产业网络平台都有结构性的机会

4. 更好的软件有机会:垂直行业软件、有网络效应的软件、“捏软柿子”的机会、数据软件 2.0、新一代数据软件、帮助企业更好direct to customer的营销和销售软件等

5. 软件驱动的业务值得探索:人力资源服务、广告服务等

6. 产业网络平台非常值得探索:让 AI 和数据驱动供需的匹配、挖掘中国的人才红利、辅助最终交付物的生产

7. 中国市场的商业效率正在变好,需要等时机


刚离开的智者芒格说“我的剑传给能挥舞它的人”,本篇文章约2万字,阅读时间 10-30 分钟,若您做出正确决策可以节省 10天-30 年时光。



重塑世界观:指数增长主义、理性乐观主义和贝叶斯主义


指数增长主义:50x 增长与结构性机会


当下已是2023 年底,很多企业正在思考 2024 年的战略。作为企业服务市场坚定的信仰者,我们一方面通过投资支持了几位企业软件创业者,另一方面我们希望帮助更多的创业者更加清晰地思考未来。


战略的制定有个规律,“看七年,想三年,踏踏实实干一年”:定七年的战略规划,做三年的实施计划,但是老老实实的做第一年的事情。到第二年,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再审视战略规划和实施计划,再踏踏实实的努力干一年。


为什么需要看七年?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指出了其魅力,“如果你做一件事,把眼光放到未来三年,和你同台竞技的人很多;但如果你的目光能放到未来七年,那么可以和你竞争的人就很少了。因为很少有公司愿意做那么长远的打算”。


优秀的创业者最关注两件事:增长和效率。增长很重要,不增长就是停滞,这会导致零和思维、内部斗争、退化、崩溃,并最终导致死亡。效率也很重要,无效率就无法持续增长。


什么是创业呢?哈佛商学院创业研究之父斯蒂文森指出,创业是超越资源的限制对机会的追求。看七年,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我们追求的是一个大机会还是小机会,具体而言,这个机会对应的增长倍数目标是什么?


收入在一定体量以后考量倍数才更具参考意义,我们一般以1500w 的年度经常性收入为起始(≈ $2M in ARR , annual recurring revenue),原因是这个收入可以初步验证达到了 PMF(产品市场契合,product market fit),开始要寻找规模化增长的方法。


如果目标是未来 7 年实现 7 x 增长(CAGR 30%),达到 ~1 亿收入、那么该目标是线性增长,

如果目标是未来 7 年实现 50x 增长(CAGR 75%),达到 7亿收入,那么该目标是指数增长;


指数增长依赖什么?依赖于结构性变化。


举三个例子。第一个是中国新能源汽车,2015-2022 年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实现了 30x 增长,新能源对油车的冲击是结构性的。第二个是深圳前海的建筑,高楼大厦对工业用地进行了结构性替代。第三个是纽约街头的交通工具,汽车对马车进行了结构性替代。


(可左右滑动查看图片)


指数增长因为长期会有巨大的回报引发了很多创业者的重视,对于目标远大的创业者而言,“追求业务或用户的指数增长带来的股权价值的指数提升”是创业的第一性原理。


然而因为我们活在了“线性增长”的日常生活之中,并且很少刻意练习对未来结构性变化的想象力。


指数增长有什么规律呢,与线性增长相比差别很明显吗?


线性增长和指数增长是有天壤之别的,指数增长在早期“不起眼 ”,随着时间拉长而大幅超越线性增长。


YC 加速器创始人Paul Graham 指出,线性回报在一开始似乎微不足道,以这个速度,你会觉得自己永远无法取得任何进展。但是由于在远端,奖励曲线上升得非常陡峭,所以值得采取非同寻常的措施去达到那里。



在指数增长的发起阶段,你需要思考远大的愿景,并理解令常人恐惧不确定性是你的朋友。Paul Graham 的建议是“做一些不规模化的事情 - do things that don't scale”。如果你对最初的一小部分客户付出极大的关注,理想情况下,你将通过口碑传播启动指数增长。


在指数增长的构建阶段,你需要理解指数曲线对线性曲线是逐步追赶和超越的,要去理解“期望的差距”、要有勇气和耐心而不能急躁。


在指数增长的成长阶段,你需要去以指数心态管理资源,不是按照业务数量增加团队人数,而是弄清楚如何让1倍额外投入创造10倍额外产出,赋予团队对齐和自主权”。


2015 年 Battery 合伙人Neeraj Agrawal 分享了著名的5年从$ 2M 收入发展到$ 100M 收入的T2D3指数增长规律。这个规律在Salesforce、Zendesk、Workday 等企业服务独角兽公司一次次被验证。



T2D3指数增长规律的关键在于,持续找到指数增长的动力,不断突破、拓展企业的能力边界。具体如下表所示。



金蝶创始人徐少春在近期的分享中指出金蝶过去 9 年实现了 35 倍的成长,“过去9年,金蝶的云转型应该说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我们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56%。我们云的收入,从2014年占比只有6.9%,到去年年底达到了76.3%”。


金蝶成长的原因是:1.抓住了结构性的机会:会计财务电算化、国产 ERP、云化;2.推动了若干次创新,包括运营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生态创新和管理创新。



指数增长更加反直觉的地方在于,其比线性增长更加“轻松”。本质原因是,能实现10倍的路径极其少,所以精力会更加集中,而2倍的潜在路径很多,会造成精力瘫痪。


正如本杰明·哈迪 的《10x is easier than 2x》指出的,线性增长需要更辛勤地工作,指数的增长靠辛苦是无法实现的,必须思考清楚每一个阶段最关键的举措是什么,这样工作中不需要辛苦地打组合拳,而是更少的努力、但要把所有能量放到最关键的举措上、并且做得更好。


做到指数增长需要做到5步:以指数和非线性的方式思考、制定10倍的目标、高度关注质量而不是数量(确定20%最重要的事情,建立一个团队来处理80%的事情,这样你就可以专注于提高你的技能)、找到个人独特的能力、拥有换挡寻找下个指数增长机会的勇气。


指数增长主义者指的是以“以指数增长为思考的起点、思考结构性的变化、把所有能量放到最关键的举措上”的一群人。


指数增长主义者很稀少,作为其中一员,我欢迎你加入。


在我们一起系统思考哪里有指数增长的机会之前,我们还有个很关键的话题要研究:我们身边的人普遍悲观,觉得未来不会更好了,他们不相信有指数增长的机会,他们的想法正确吗?为什么指数增长客观存在?


二、理性乐观主义:市场 x 技术驱动指数增长


 事实上,这个世界的财富在指数性增长。自1800年以来,世界人口增加了5倍,平均预期寿命翻了一番,实际收入提高了9倍多。就拿一段较短的时间范围来说吧,较之1955年,2005年的全球人均收入翻了差不多2倍(经通货膨胀调整过),摄入的食物卡路里多了1/3,初生婴儿的死亡率降低到了此前的1/3,人类寿命增长了1/3。


值得注意的是,经济繁荣程度与美元、黄金等计量单位无关,仅与商品、服务获取其所需付出的工作的时间成反比。举个例子,挣够1小时的发光量,从公元前1750年的50小时到现在的半秒钟,进步了36 万倍。



版权声明: 创新中心创新赋能平台中,除来源为“创新中心”的文章外,其余转载文章均来自所标注的来源方,版权归原作者或来源方所有,且已获得相关授权,若作者版权声明的或文章从其它站转载而附带有原所有站的版权声明者,其版权归属以附带声明为准。其他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本网站发表及转载的文章,均需经原作者同意。如果您发现本平台中有涉嫌侵权的内容,可填写「投诉表单」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本平台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评论

登录后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