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之发起组织委员会(COSO)主席何逸夫日前表示,全球很多企业开展的内部控制一直是基于1992年的模型,COSO委员会于2013年5月13日发布了内部控制框架的更新版。财政部部...
计划赴美上市的中国企业今后的日子恐怕会更不好过。
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之发起组织委员会(COSO)主席何逸夫日前在京对和讯网表示,全球很多企业开展的内部控制一直是基于1992年的模型,但过去20多年间企业组织形式以及利益相关者的期望发生了很大变化,为此,COSO委员会于2013年5月13日发布了内部控制框架的更新版。
“更新版把过去的五个内部控制要素细化为17个基本原则,今后不会再出现对某个要素有各种各样的理解,这也就意味着中国企业赴美上市的门槛比以往更高,由于香港遵循的也是COSO标准,计划赴港上市的企业也会比以往困难。”甫瀚咨询上海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崔楠告诉和讯网。
20世纪80年代,很多美国上市公司被发现财务数据造假,整个股票市场都非常担心,于是就由五个专业组织在1985年组成了COSO委员会。虽然当时大家都认识到内部控制非常重要,但对于什么是内控、用什么模型进行内控缺乏统一的标准,7年之后,内控模型由COSO委员会发布,但在之后的十多年里却很少有企业使用。
“2002年美国出现的安然丑闻成为重大转折点,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推动出台萨班斯法案,最后1.5万家美国上市公司选择COSO1992年发布的模型作为强制内控的基础。”何逸夫告诉和讯网。
在推出更新版之前,COSO委员会曾询问成千上万个利益相关者,大家普遍认为,20多年间企业组织架构、业务模式以及科技应用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且利益相关者的期待也越来越高,因此需要对内部控制模型由一些更新和升级。
“在1992年的模型中有很多理念,现实中这些理念可能比较难以使用,在新的模型中,我们将理念整合为17个基本原则,以便于企业理解和使用。如果一个企业要做自己内控评价,评价这17个原则是不是满足了,运行得是不是有效,然后就能判断内控五要素是不是整体发挥了作用。”何逸夫说。
1月23日下午,财政部部长楼继伟会见何逸夫时表示支持和赞赏新框架,会尽快将新模型翻译成中文,但熟悉新框架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暂时不会反映在相关监管规定上。
“财政部目前发布的内控规定就是基于1992模型,上交所已经出台内审文件,虽然内容没有太多变化,但已经表明态度。”崔楠说。
实际上,中国的反应也并不慢。去年9月,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开始与COSO委员会接触;10月,财政部开始介入;12月,双方达成授权协议。目前正着手进行翻译。
在全球范围内,只有挪威、日本已经翻译完成,西班牙语、法语、葡萄牙语、阿拉伯语的翻译工作还在进行中。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它们更擅长的是内控流程、内控活动,但内部控制工作最重要的是控制环境,提升整个环境的水平需要一个长期过程。”何逸夫告诉和讯网。
(editor@zero2ipo.com.cn)】
版权声明:
创新中心创新赋能平台中,除来源为“创新中心”的文章外,其余转载文章均来自所标注的来源方,版权归原作者或来源方所有,且已获得相关授权,若作者版权声明的或文章从其它站转载而附带有原所有站的版权声明者,其版权归属以附带声明为准。其他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本网站发表及转载的文章,均需经原作者同意。如果您发现本平台中有涉嫌侵权的内容,可填写
「投诉表单」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本平台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