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人才科技创新发展 推动四链深度融合
摘要: 济宁市以产业链为基,创新链驱动,人才链支撑,资金链赋能,推动四链深度融合。

4月初,济宁市召开人才科技创新发展大会,表彰科技创新先进集体和个人,来自全国各地、海内外的院士专家齐聚济宁,共商人才发展大计、共话科创美好未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济宁市高效落实部署聚拢“第一”优势,实施创新驱动、人才强市战略,培育高能级产业集群,赢取竞争优势,勇当全省创新发展排头兵,走出了一条指挥部推动、产业链为基、创新链驱动、人才链支撑、资金链赋能的深度融合发展之路。

指挥部推动,统筹谋划人才科技工作

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人才强市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与人才招引联动效应,形成工作合力,济宁市统筹部门资源,创新成立人才科技工作指挥部,市委常委、组织部长任指挥长,指挥部设立综合协调组、大院大所合作组、人才科技招引组,市政府、人大、政协各明确一名市级领导任组长,重点在大院大所引进、高能级平台建设、科技型企业培育、人才引育创新、人才服务保障五个方面发力,着力打造“人才引育+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应用”协同推进的创新生态链。在各县区均相应成立人才科技工作指挥部,建立市县一体联动、部门协同作战体系,形成常态运行机制。

产业链为基,发展需求主导资源配置

济宁市人才科技创新发展大会期间,举办了合作签约仪式及高端化工、新材料、智能制造(数字经济)、机器人产业4场专题论坛,济宁市与山东大学签约共建山东省先进碳材料工程技术研究院,与武汉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山东人才发展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织密了以高校“外脑”为基础的“政产学研”高效联动创新网。围绕制造强市建设目标,济宁市创新开展“干部助企攀登”,全力助推企业向产业链高端“攀登”,753家攀登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紧密产学研合作。聚焦“231”产业集群,绘制“全市企业研发需求图谱”和“全国技术成果分布图谱”两张图谱,开展重大产业技术“全球揭榜”,在高端装备、高端化工两个领域构建“1+N”产业协同创新体系,3年内实现“231”主导产业全覆盖。

创新链驱动,创新载体激活发展潜能

在济宁市人才科技创新发展大会上“山东省先进碳材料工程技术研究院”“山东省稀土研究院”“青岛科技大学济宁融合创新发展中心”“山东人才发展集团济宁有限公司”依次进行了揭牌,这些科研院所将围绕先进碳材料、稀土新材料等进行“卡脖子”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产业集聚孵化等,助力济宁抢占战略新兴产业高地。济宁瞄准“中字头”“国字号”大院大所,与260家高校院所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大学、中科院软件中心等46家大院大所在济宁设立实体化运作的创新载体,合作共建院士工作站29家。同时,全市建有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7个,拥有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工业设计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68个,省级创新平台632个,成为吸引聚集顶尖人才和一流团队的重大载体。

人才链支撑,高端人才释放“虹吸效应”

在济宁市人才科技创新发展大会上,举行了济宁市“人才大使”聘任仪式,隆重聘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徐春明、贺林、宋微波,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克复、赵春江等11名院士为济宁市“人才大使”,千万奖金隆重奖励5名科技创新杰出贡献专家、30名领军人才、41名拔尖人才、59个优秀团队、13个先进院所,集中签约了一批人才科技项目,合同总投资35.92亿元,引进人才210人以上。近年来,济宁人才生态持续优化,实施了领军人才倍增行动,开通顶尖人才引进“直通车”,相继出台“产业人才10条”“创新驱动16条”“人才金政20条”,拿出真金白银大幅提高政策扶持力度,去年一年兑现人才政策资金2.3亿元,为各类人才成长创业提供丰沛“阳光雨露”,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42万人,合作院士92人、各类高端人才2100余人,高技能人才26.5万人。

资金链赋能,“真金白银”解决融资难题

济宁市人才科技创新发展大会期间,济宁国投与领锐基金共同设立山东省先进碳材料投资基金,重点支持碳材料院招引落地项目和本土碳材料优质企业新上项目的资金需求;与山东省科创集团共同设立山科(济宁)成果转化产业发展基金,加速推动科技成果在济宁市的转化与应用,重点支持高成长性的892家攀登企业。济宁市不断引流金融活水,赋能科技创新,拓宽金融“服务面”,出台《关于深化科技金融融合促进科技型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2022年共计发放280笔“成果贷”,计入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备案金额11.98亿元;做实做细人才金融产品,累计发放“人才贷”5.15亿元;打造人才创业“助推器”,2022年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4.3亿元、各类补贴资金3.9亿元,减免缓社保费5.72亿元。

下一篇
淄博市精准施策稳住工业经济基本盘
今年以来,淄博市打好工业稳增长“组合拳”,全力以赴推动工业经济保持平稳运行。